这个节日好“丰”光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来源:河北省政府网站
9月23日是秋分,也是第六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省委书记倪岳峰、省长王正谱发来贺信,向全省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金秋时节好“丰”光。河北新闻联播报道,我省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我省与农业产业相关的新农人代表们,携带今年收获的饱满果实和象征来年丰收的希望之种,来到河北省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开幕活动现场,与全省人民一起分享他们辛勤耕耘、收获硕果的故事。
黄骅市地升旱碱麦基地负责人刘玉城说:“今年咱们黄骅旱碱麦不仅丰收了,而且还进军了国际市场。前两天,我们参加了亚洲国际有机食品展,我就带着咱们的黄骅面花参会了,得到了国际友人的高度认可,吃起来赞不绝口。”
他是“海麦哥”,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旱碱麦种植,全程见证了黄骅从“盐碱白”变成“丰收黄”、开出“致富花”。
“上天入地只为攥紧中国种”的河北籍航天员蔡旭哲也通过视频给家乡父老送上了节日的祝福,并献上一份在太空育种、在祖国大地上收获的“航茄二号”和“航豇二号”果实。这些“太空蔬菜”个头更大、色泽更鲜艳、味道更甜嫩。
丰收节,是一个检阅成果的日子,也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正像省委书记和省长贺信中希望的那样,不误农时抓生产,颗粒归仓保丰收,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更上一层楼。
(记者 贺宏伟 贾宏博)
新春走基层乡土追梦人 游子回乡见证山乡巨变
转自:农民日报
刘天民在园区大棚内察看甘蔗生长情况。
天津市武清区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刘天民用前半生写就了一部农家子弟的奋斗故事――初中毕业就进城务工,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一步步组建起自己的工程队伍;小有成绩即回乡创业,成为村里的“大家长”,将个人积蓄投入家乡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园区,不仅给乡亲们带来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还将园区经营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承担起为首都应急保供责任。
9月8日,正是白露节气,秋凉愈加明显。早上不到7点,刘天民已经在大棚内转悠,心里盘算当天要办的要紧事:采摘区里总是有游客遗留的矿泉水瓶,得提醒值班员及时清理;这一季的葡萄受欢迎,一定要嘱咐员工留足订单预定的量……“农业是个‘勤行’,咱读书少,还不得多出力气?”刘天民笑呵呵地说。
刘天民认为自己是笨鸟先飞,可乡亲们都说:“天民不笨,他脑袋灵光。”刘天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日子不好过,早点挣钱才能帮衬父母撑起家。1994年,16岁的刘天民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村子,进了天津市的建筑工地。十几年之后,刘天民凭借吃苦耐劳和经营头脑组建了工程队,创下了一番事业,在城里购置房产攒下积蓄,实现了自己进城安居乐业的人生“小目标”。
然而,刘天民心里还装着他当初离乡背井时的梦想――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我们村是个好地方。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处,距离北京市只有1小时车程。史料记载,粜粮务在辽代成村,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是粮米交易之所,官府在此设立务关,榷税并收卖粮米,所以我们村名为粜粮务村。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只要找准了路径,准能发展好。”他对记者说。
刘天民2009年返乡进入村“两委”班子,2012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基础设施简陋,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村民们普遍收入不高。
刘天民通过土地流转,将村里土地集中经营,逐步开发为规模种植大棚蔬菜水果的农业园区。园区建设9年来,他经历了选种不精、技术不强等各种挫折,曾经一年亏本数十万元,但他不放弃。“乡亲们都说我有出息,支持我来当村支书,怎么能没干成啥就跑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天民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紧密合作,把粜粮务村发展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点,先后引进了水果型鲜食番茄、火龙果等国内前沿果蔬新品种百余个;组织村民到山东省等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田间管理档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他大胆创新,实施甘蔗套种西瓜创新种植模式,实现甘蔗和西瓜“高矮结合、快慢搭配”,亩效益超过10万元,荣获天津市第三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就这样,刘天民带领大家一步步将村里的农业园区发展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每天向北京市和天津市供应蔬菜水果超过4万斤。
刘天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每亩土地的流转租金为1年1200元。乡亲们把土地流转给园区,不仅旱涝保收,还能腾出时间到北京市或天津市打工赚钱。如果不想离开家乡,可以到园区工作,每个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有了园区之后,村里人只要勤快能干活,都能过上好日子。”
每天一早,刘天民都到园区里忙活。他告诉记者:“我最有获得感的时候,不是开豪车住楼房当刘总的时候,而是看着我长大的村里长辈跟我说‘天民,你是个好农民’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