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小米折叠屏手机销量怎么样 小米竖版折叠手机何时上市

手机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文/陈根

近日,IDC发布了2023年Q2的折叠屏销量数据,小米也发布了最新的折叠屏手机小米Mix Fold 3。其中小米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仅为2%,排名第7。

其实,从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折叠屏并不是未来的主流,柔性曲屏技术才是接下来的主要方向。小米手机借助于折叠屏的高端化策略,也算不上手机的高端化策略,其高价的折叠屏手机是必然结果

因为小米手机的本质只是组装机,不论是芯片、存储卡、屏幕,包括其系统也只是嫁接于安卓系统上的二次改用。因此,小米手机的本质,尤其是折叠屏的高定价,本质上是供应链高价后的叠加效应。

高端的手机竞争策略并不适合小米,至少前面还有华为。而华为手机之所以能与苹果手机展开竞争,在之前的一段时间甚至出现了赶超苹果的苗头,核心原因就在于华为在核心硬件层面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这种自主的芯片设计,以及围绕自主芯片所构建的硬件性能协同驱动,就让华为在高端手机市场建立了自主定价权。

显然,小米至今依然还是组装机,并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壁垒,这对于小米而言,就无法建立高端手机的自主定价权。目前所形成的,不论高中低的定价,在本质上并没有差异,都只由供应链所决定。而小米只是在供应链的采购价格上进行组合,然后叠加微薄的毛利润。


小米超燃时刻


雷军2023年年度演讲,尽管每个环节多有词语连接,整体仍有中断感受。

一是创业履历中,金山生涯属去年演讲重心,今年一笔带过,不熟的人觉得少一段;二是演讲后面衔接着小米年度新品发布,导致容易陷入细节,忽视演讲务虚环节的核心信息。

与许多企业家比,雷军局部表达并不灵动。但他整个言语策略富含智慧。2023年度演讲“形散而神不散”,雷军揭示了小米集团正在经历的关键变化,尤其涉及困扰多时的重大课题:重新认识小米。这当然也是一个重估小米价值的过程。

同时,雷军亦借此暗示出小米如何化解眼前挑战。

闲话不叙,直奔主题。

年度演讲中,所谓“重新认识小米”,主要体现在两大维度:一是念兹在兹的“高端化”,二是科技战略升级。

展开一下。

说说“高端化”,你或许觉得不新鲜。一段时间以来,雷军谈它实在太多。

不过,这词关涉着小米“心病”:当它荡涤了山寨机、驱动全球移动互联网快速普及后,消费升级周期,它的性价比口碑,被一些人反复贴上“低端品牌”标签,延续多年了。

尽管后来小米与RedMi区隔,前者侧重极致体验,后者侧重极致性价比,但也造成这种心理依赖:小米负责体验、种种流量秀,当然也平衡毛利率,而RedMi则负责实际的规模化闭环与变现。

与过往强调的高端产品不同,“高端化”不仅涉及产品、品质体验、品牌、毛利,还涉及技术创新、供应链与制造业升级、生态体系、全球化战略等。甚至,ESG话题都难越过。至于市值管理与资本市场表现,更不用说了。

演讲中,雷军提到,小米10到小米12三代高端旗舰,体验出色,有较高口碑,但实际财务面都遭遇过挫折。实际上,过往,若仅侧重产品本身,过往小米6等系列早已创下口碑,但同样悲情。

一句话,“高端化”,不是单一能力,也不是短期行为,它是小米面向未来的全局性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

诸多短板未能补足前,企业不惜成本堆物料,当然能打造一款或几款出色的年度高端旗舰,但想要形成可持续的高端化能力体系,那是两码事。

雷军对小米过往被紧贴的标签当然不甘。但我认为,小米“高端化”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能力体系,才是他几年来念兹在兹的真正原因。

恰从小米10开始,外界能感受到,“高端化”不是短期策略,更非营销行为,而是作为集团战略指引渗透在运营中的。

去年春节后第一天,雷军召集小米专项战略讨论会,将“高端化”确立为集团战略。

除了他演讲时强调的消电领域竞争激烈外,我想,几年来,其他几项因素也应该注意到:

1、移动互联网相当普及,人口红利相对弱化,手机市场步入存量用户深耕周期,品质体验要求不同以往,必须创造出差异化优势; 2、高端化、品质体验对应的不是单一层面,而是基于消费洞察的整体能力深度协同; 3、疫情、地缘、战争、供应链、区域国家监管乃至场外操纵等,加剧了行业波动,抑制了全球布局与协同创新。

相比来说,我们更重视1、2两项。存量市场引发的生存压力,不弱于过往直接的竞争压力,后者更多是前者的传导。

此刻,雷军反复强调高端化,除了小米13验证了战略成效,也能说明,尽管仍有许多短板,小米能力要素已趋于完整,到了整体协同发力时刻。

雷军说,“高端化”属小米发展必由之路、生死之战,不能有任何动摇,必须死磕到底。

这种表达着眼的是整个公司的未来、命运,它当然也是小米组织力、文化力、价值观的渲染。不逊于当初雷军设的“小米硬件综合毛利率不高于5%”的红线。

甚至可以这么说,“高端化”,已成为小米集团未来一个阶段的一种整体牵引力了。

它的持续露出,不止反映小米整体能力提升,更能化解中短期挑战。

它当然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小米了。比如吧,“高端化”有利于化解短期压力,强化市值管理。

几个季度以来,全球手机业面临巨大挑战。疫期刺激的需求,到疫情全面解封后,面临动力缩减、库存去化等难题。

2023Q2,即便有一定复苏,小米手机仍可能在出货、营收、关键区域市占、毛利率及净利等指标上,出现压力信号。加上新能源汽车业务隐含的成本,其自由现金流亦或承压。

此刻阐释“高端化”战略,话外音就是:随着体验、技术增值持续提升,小米高端化动向,有利于提升手机价格上限,扩充利润空间。

如此,即使未来一段出货、营收增幅承压,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平衡规模化与毛利表现。

当然,我们认为,还是应该站在长期、整体视角审视小米“高端化”。

就像雷军总结的高端产品设计三原则,“高端无短板,从参数领先到体验优先,软硬件深度融合”,这是一个既能玩单项又能玩全能的全要素深度协同的小米集团。

“高端化”已成为重新认识小米的核心视角。

另一个重新认识小米的维度,也即雷军演讲中小米集团科技战略部分。

这部分,属于雷军演讲中最短的环节,却刷新了我对小米的认知。

他说,在探索科技的过程中,小米会遵从如下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针对“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一句,他强调,软硬件深度融合,是小米为用户提供独特体验的根本保证。而AI则是未来的生产力,也是小米长期持续投入的底层赛道,“必须、也必然要全面赋能”。

“我们把它写成一个公式:(软件×硬件) 。这样更好记。”他说。

我认为,这是截至目前小米科技能力最为简洁的描述。

若你将“软件”延伸到文化、组织、智力、甚至基于时间的要素,而将“硬件”扩展到传统硬件、终端生态、应用场景、通路、环境甚至所有基于空间的范畴,AI赋能背景下,(软件×硬件) 甚至称得上整个小米集团的一种商业模式甚至增长范式的描述。

若再结合小米制造业、小米生态链、各种互联网服务进一步细化,我认为,(软件×硬件×服务)? 可能反映更为充分。

这一描述不是突变。公式背后,有小米12年的商业模式演进脉络。

你知道,小米发轫于软件化服务,尤其社区与MIUI系统的诞生。随后才进入手机终端。借助在线营销策略,很快引爆行业,打得山寨阵营落花流水。

两年后,当智能手机尚属于当红炸子鸡时,小米便提前涉入物联网领域。到2016年,它就已在业界确立了全球2C物联网生态一哥地位,今日更是蔚为大观。而硬件的规模化效应,则反过来又为小米互联网服务的变现奠定了基础。它也是小米获利来源。

小米早期商业模式,通过用“铁人三项”描述,即“软件、硬件、互联网”。2016年,雷军率先提出“新零售”。小米开始冲刺线下渠道体系。2017年,铁人三项升级为“新铁人三项”,即“硬件、互联网、新零售”。

这一变化背后,有小米增长的压力面,背后关联着手机供应链、交付、新的渠道体系的搭建。过往的纯线上营销已难适应新的要求。

2016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小米经历了一段至暗期。雷军被迫回到前台,亲自执掌手机设计、供应链、交付,并驱动渠道升级。“新铁人三项”体现了小米业务版图的变化,尤其凸显了零售单元的价值。后者不仅关涉着小米手机主业的创新,还顺应了小米与物联网生态终端多样性、规模化的趋势,同时零售体系与小米硬件生态、互联网服务形成了新的价值链循环,容易让外界尤其当年的投资人看到小米集团的规模化空间与增长动能。

要知道,那个周期,小米集团已确定2018年挂牌香港。它急须对外展示一种清晰的业务架构。事实上,2017年下半年,小米集团便走出困顿,重新恢复增长。

不过,必须得说,“铁人三项”升级为“硬件、互联网、新零售”,同样有被动一面:虽然充分体现了手机、物联网终端增长与规模化以及互联网服务获利的关联(尤其手机出货与APP分发),却人为遮蔽了小米诞生以来的软件能力。

小米软件不止OS,还有应用,以及与硬件深度结合的系统软件与工具。而许多互联网

服务,甚至包括小米线上线下一体的营销,其实也都带有软件化形态。“新铁人三项”淡化了小米“软件”的价值,使得外部观察小米增长时,就更多依赖硬件业务的规模化。

小米IPO周期,全球手机业出货虽然放缓,仍然还能奏效。那时,资本市场估值策略仍很重视营收规模化。加上互联网服务与手机出货高度正相关,“新铁人三项”的描述仍有它清晰的价值。

但这非常单调。当终端层面竞争加剧后,它会引发“戴维斯双杀”:手机出货若不力,即便物联网能填补甚至超越,整个价值链也会遭遇考验,尤其互联网服务。

2018年,小米IPO前后,手机主业曾持续遭遇外部质疑。小米急须超越“手机公司”标签定义自身。

还记得,那阶段,小米一度尝试用“互联网公司”叙事。如此可向BAT、FANG概念靠近。但不过一种同语反复:小米当然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只是无法超越硬件来还原。

这背后,固然反映了外界对小米认知的扭曲,但也必须得说,小米自身尚未真正演进到一个高质量增长的周期。

2019年初小米年会,我们看到,“新铁人三项”之外,它定义了“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

显然意在回答IPO后如何增长的问题。跟2018年9月依据终端品类落实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升级深有关联。双引擎战略。确实有利于让外界看到手机外诸多终端业务增长。

不过,这描述同样带有过渡意味:即便有生态链、新零售、国际化增长支撑,与手机业务一样,物联网业务终归无法避免触顶天花板。

2019年,小米业务恢复不错,运营亦走向精细化,但股价实在没什么起色。当年9月,还曾创下最低点(8.28港元)。

必须有更具想象空间的描述。于是,2020年8月,雷军宣布,下一个10年,小米核心战略将升级为“手机 X AIoT”。即以手机为核心业务,AIoT业务围绕构建智能生活,做小米价值的放大器。或者说,以手机为核心入口与管理平台,构建丰富多样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从而带动更多终端增长(也会沉淀数据能力)。反过来,当用户习惯使用更多小米终端后,自然也会反哺小米手机与互联网服务。

与“手机+AIoT”的并列关系、物理效应不同,“手机 X AIoT”隐含着丰富的化学反应,有利于激发创新涌现,并产生强大的外部网络效应。

我还记得,2020-2021年,雷军多次强调“手机xAIoT”战略下,小米终端连接数、MIUI全球月活等指标。这是相当出色的视角。比2018年IPO前后贴合“互联网公司”概念要扎实、真切得多。

这一描述确实非常出色。尤其是,它还赶上了疫情爆发后诸多在线服务与种种场景化需求。

此外,由于“手机 X AIoT”乘法效应底层关联离不开软件与网络,事实上,它也为小米软件、数据智能、算法以及整个AI能力奠定了更深的基础。一个2B的小米,早已呼之欲出。

不过,直接的感受上,“手机 X AIoT”仍更多体现为硬件的互动增长空间。

当疫期以来的需求淡化,市场回归到常态,加上疫后景气循环不力,当然更有供应链、海外多个区域复杂监管因素,如何升级战略,超越上述描述,展现更大更可持续的增长动能,就显得非常紧迫。

有人说,2024年Q1,等小米汽车发布,或带来一大波增长。我们相信小米汽车会有效应,但想短期创造相当规模、利润,难以想象。这个单元的亏损能持续缩减就已不错。至少截至目前,它还是影响自由现金流的压力指标。

小米仍期待更具兼容、包容性的描述适应未来,推进外部认知突破,创造新一轮重估小米的空间。

那就是此次雷军2023年度演讲中科技战略环节的核心了。

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小米10周年时,雷军就已明确强调过,也即“技术优先”。而“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揭幕后小米集团一种全面的价值自觉了。

你会发现,AI时代,这家12年的公司,浑身都是宝:

1、完整、多元且场景驱动的全球终端生态; 2、完整的价值链:设计、供应链、制造、终端、品牌、渠道、服务。 3、承上,全链路数据智能高地; 4、承上,不易觉察、早已成气候的2B形态。比如软件、互联网服务、新零售、制造等。它们其实都具备独立成军、独立估值的控制。而随着2024年小米汽车发布临近,后者幕后必需2B基础设施服务,小米不可能全部让渡给第三方,而应该会深度参与其中关键的软硬件技术创新,并持续延伸到整个“端、边、云、网、智”等环节。

这样的小米,无论是手机、AIOT还是互联网、新零售,乃至“手机X AIOT”,都已经不能真正涵括它的内涵与外延了。

(软件×硬件) ,在雷军演讲中,属于小米科技战略的核心表达。但在我们看来,它同样是小米商业模式、增长范式的描述。正如刚才提到的,若能结合数据、服务,定义为(软件×硬件×数据/服务) ,面向2C /2B,有望在纵、横两大维度产生更大的统筹力。

(软件×硬件×数据/服务)的描述,于小米集团来说,也是一种价值回归。因为,这家公司本就起步于软件。雷军本人也是软件、互联网出身。2017年回到前台、带领同仁度过至暗时刻时,他还曾反复强调自己不懂硬件。它从早期的软件、“铁人三项”演进到此刻,也恰恰吻合了雷军本人完整的能力要素。

小米软件能力要素重新回到商业模式的表达,既是它与小米手机等硬件的解耦,同时也是它与更多硬件世界深度融合的开始。

可见的未来,硬件生态当然会继续扮演小米营收主力,但软件与小米AI要素,未来会产生更大的协同与赋能效应,尤其是后者,会重构几乎所有产品与服务形态,并创造更具规模的利润。

在我看来,尽管(软件×硬件)的描述还只是粗放的表达,但浑身是宝的小米集团,其多个业务版图都已具备独立的估值空间。

我们判断,随着小米汽车高频露出,在高端化、科技战略两大重估小米的维度上,小米集团很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业务架构与组织架构,并匹配更为合理、强力的人才与领导力。

这样的小米,当然不同于过去的价值空间。

2017年,深圳小米之家旗舰店开幕日上,我说,属于小米集团更大的荣耀,尚未真正到来。这一刻,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但想说,雷军2023年度的演讲,已向外界勾勒出一个雏形。

这样的小米,哪怕一个雏形浮现,也需要巨大的投入与坚守,且充满许多不确定性。而它也根本无法回避短期的挑战。即将披露的2023Q2季报中,一定有不少压力指标,并可能引发股价波动。而它此前也已喊出未来3年的目标,尤其超越三星的表达,可能也会承压。不过,即便如此,12岁的小米,毕竟已经过多轮复杂考验,甚至从至暗的死地走出,任何忽视它的玩家,都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然,小米早已布局甚多。雷军演讲稿以及小米产品发布会公布的信息里,有许多数据支撑。不过我不太喜欢复制黏贴,自己找来看看就好。

最后,我想继续做一点提示。

你要意识到,雷军仍在前台。他既是小米的压力指标,同时也是小米不可替代的韧性、文化、使命驱动的符号。

2022年雷军年度演讲后,我写过《一场演讲里的隐喻:两个雷军在博弈》一文,分析了他的性格特质:一个是富有情义、宁肯牺牲更多机会也要帮金山壮大的雷军,一个是充满无穷创新欲望、不断超越自我的雷军。两个雷军一直在成熟组织与创新创业梦想之间互操作。那里有巨大的痛苦与欣喜。但他展示了自己的驾驭力与领导力。

你可能找到很多特定能力胜过雷军、也比他有趣的领导者。不过,若你梳理能力要素,要想找到一个更完整、更富热情且至今活跃在中国科技业前沿的同期领导者,已经很难了。

何况这是一个仍有超强学习能力的雷军。

有这样的雷军在,就不要轻视这个周期的小米。他不把这家带到一个新的高度或节点,肯定不会彻底放手的。

看去满面谦逊的他,骨子里实在是一团团不甘。那不太像恋栈,而更像是种种不服。而年度演讲中的武大往事、创业之种种,何尝不是小米此刻的自信呢。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