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灿烂除了无路可逃还有什么 星汉灿烂有没有脱胎换骨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女性成长聚集地,愿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挡万千生活不易。
《星汉灿烂》里的女主少商,除了接受宣皇后的教育之外,还有一人对她影响颇多,那就是她的三叔母,桑舜华。
只可惜,少商只学到了三叔母人生经验的皮毛,精髓全学了宣皇后,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移步
《星汉灿烂》看完宣皇后的一生发现:不带锋芒的善良是对不起自己
,所以好多年她都活得很拧巴,想抓住人生的主动权,却感觉一直被人推着走。
写三叔母原本不在伊说说的计划之内,因为之前看到太多人分析这位女子的通透和人间清醒了,便不想再凑这个热闹。
白落梅说,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三叔母便是那个活得生动而干净的女子。
在这部剧中,无论是少商还是她的母亲,甚至是越妃,生活都有很多不得已的时候,也有被动选择和接受的时候,但是唯有三叔母是始终把命运的主动权抓在自己的手里。
能让自己的人生词典里不出现命运捉弄这四个字,也是一种能力。
三叔母的出场不是很多,但是足可以给人留下惊艳的印象。她叫桑舜华,是白鹿山山主的女儿。
白鹿山有个书院,在剧中是天下士子学习的地方,京城的大才子袁善见就是白鹿山书院的学生,楼也在这里学习过,少商的二叔腿脚不好,也要去这里求学。白鹿山山主相当于现在大学的校长。
她从小就有婚约,男朋友是皇甫仪,是她爸爸的学生,袁善见的老师。可见,这门亲事是因才结缘。
可是,皇甫仪不这样想,自己样貌和才学都是一流,可是未婚妻姿色平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说明他在书院学习进修的时候,面对未婚妻是无感的。
对于恋爱中的人,爱不爱一个表情一个眼神,就能猜得八九分。对于皇甫仪的心结,桑舜华看得明白,却也没说破。
因为她知道,男人是有男人的顽劣性,只要皇甫仪没说出来,便不算是问题。
对于桑舜华来说,这日子还没开始行云流水地过,就先给了她一个光怪陆离,让她历尽劫数尝遍百味。
皇甫仪家族遭到前朝戾帝灭门,他要避祸远走他乡,这一走就是七年。七年,足以改变很多人和事,何况当时还是战乱纷争的几年。
她觉得委屈吗?在她眼里,或许这不是委屈,也没有什么不公平,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因为她是可以选择退婚的,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等皇甫仪归来。
成为三叔母后,她是从来不提这七年的艰辛和付出的,反倒是丈夫替她打抱不平。
尊重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便不会生出那么多的委屈和纠结了。
七年后天下太平,皇甫仪也有了归期约定,他要给老师,桑舜华的父亲贺寿并且完婚。双喜临门的好事,所有人都觉得桑舜华这七年没有白付出。
可是,正如少商说的那样,桑舜华等皇甫仪七年,只是为了感动他,让他完婚吗?不是,在桑舜华看来,她和皇甫仪是有婚约的人,在他落难的时候,她是要和他并肩而战的,夫妻的情义二字,她全做到了。
可是,父亲的寿宴如期举行,而桑舜华的婚礼却没进行,因为皇甫仪没有如约而至。
桑舜华等了一日一夜,这一日一夜里她一定想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她想清楚了,她要什么样的未来。
所以,等到皇甫仪归来想对她解释一切的时候,她已经不愿意听了。也可以说没必要听了,没有如约而归的原因,桑舜华一定是知道了。
皇甫仪想不通的事情是,桑舜华可以等他七年,为什么最后迟到的这几天就不能等。这件事情,他想了很多年都没想通,直到凌不疑替桑舜华说了出来。
迟到的原因也很简单,对于皇甫仪来说,是自己救命恩人的女儿出了意外,他不得不留下来照顾,才耽误了自己的婚期,这是一个两难的事情,而他选择了报恩。
皇甫仪的这个选择,看似人情满满,实则凉薄自私。
他认为桑舜华过于拘泥于形式,想不通桑舜华的选择,其实是用道德绑架桑舜华。
命运是要捉弄桑舜华,而桑舜华并没有受其摆布,她跳了出来。先是拒绝皇甫仪的解释,再行退婚,然后找了合适的人出嫁。
一系列操作让皇甫仪不只是想不通,还是措手不及,就这样失去了一段姻缘佳话。或许一开始,皇甫仪只是想不通为什么桑舜华不听他的解释,到后来就成了念念不忘,懊恼桑舜华的果决退婚。
等到听完凌不疑的分析和袁善见的劝说,就更是后悔莫及,自己如果早一点作出决断,他就和桑舜华有幸福的未来。
可是,袁善见的一席话更让他扎心,以桑舜华现在的生活而言,要比和皇甫仪在一起更幸福。
的确是这样。桑舜华在那一天一夜之间想清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孤女是自己一手制造的意外,而皇甫仪选择留下来照顾。
曾经以为不管什么事情都应该当面说清楚,必须得到对方的一句话,才算看清楚事情。可是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说出来的,看行动看结果就可以了。
就算皇甫仪当着她的面,痛哭流涕诉说对于孤女的意外,他是不得已而为之,就算皇甫仪一再表明,他要娶的是桑舜华,从此不会在意她的样貌。
作为桑舜华来说,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相信,那就是默认了皇甫仪失约是情有可原,不相信,听这些解释又有何益。
所以桑舜华选择了不听,她只看结果,结果就是皇甫仪选择了为孤女推迟归期,并且孤女的意外还是本人自己造成的。
桑舜华选择退婚,不是情绪操控的结果,如果是生气皇甫仪,她大可以选择听解释诉说委屈;也不是为了什么面子,如果是想要挽回面子,大可以在皇甫仪再次登门时候让他给足自己面子。那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让自己及时止损,不让感情和婚姻成为沉没成本。因为桑舜华看到,她对他们之间的感情毫无把握,也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
网上有句话说得好,握不住的沙子,干脆扬了它。
桑舜华不仅要退婚,还要为自己选择一门好亲事。她嫁给程止不是一时冲动,也不是因为退婚后的失落,恰恰相反,她是选择了对了人。
为什么说程止就是那个对的人?
程止说,他娶桑舜华不是因为样貌,那是因为什么?当然是桑舜华的才华。这一点,桑舜华一定能感受到,程止对她的欣赏。
有欣赏,才会生出爱慕,有爱慕才会放进自己的心里,放进自己的心里,才会有心疼,这便是爱的全部。
尽管皇甫仪说,嫌弃桑舜华的样貌是年轻时候的想法,可是我们也和少商一样清楚,最终他要回来娶她也是感动大过爱慕。
这一点,桑舜华看的比谁都清楚,皇甫仪的爽约只是再次证明了,桑舜华在他心中并没有那么重要。这样的人,不值得嫁。
桑舜华有看透这一切的能力,并不稀罕,她的才华和智慧足以支撑这一切,稀罕的是她始终可以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的能力。
七年前,她力排众议以一己之力照顾未婚夫的家人,这是她拿得起;七年后,她果断从这段感情中抽身而退,这是她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之人,便不会心生委屈,不会眼光迷茫,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之中。只可惜少商学会了三叔母的拿得起,却没学会放得下。
你看三叔母选择嫁入程家,面对少商说的愚笨三叔,她也能活得生动而干净。
面对爱情,高高拿起,轻轻放下,找到对的那个人一起走过三餐四季,看日升月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当代贵州》封面专题:解码“亿元村”
当代贵州订阅价格,当代贵州电话,贵州亿万富翁,当代贵州先锋网当代关注・解码“亿元村”【小封】
解码“亿元村”
3月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和超亿元村名单,贵州共有6个村进入“亿元村”榜单,它们是贵阳市修文县谷堡乡平滩村、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田冲村。
习*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贵州全省上下奋力盯住乡村“土特产”,挑起财富“金扁担”,让农业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做大做强。这6个“亿元村”,分别依靠种植一粒米、一个薯、一根葱、一棵菜、一片茶、一枚果,换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真金白银”,共同奏响和美乡村新乐章,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
本刊记者深入一线开展调研采访,聚焦6个“亿元村”产业发展的经验成果,解码其高质量发展之路,推出这组报道。
(执笔 / 刘莹)
当代关注・解码“亿元村”【综述】
盯住“土特产” 挑起“金扁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莹
提要:手握“金钥匙”,打开“财富门”。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 10亿元镇和超亿元村名单。在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的榜单中,贵州6个行政村位列其中。6个“亿元村”上榜的背后,是贵州上下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是扎根基层、身上沾满泥土芳香的基层干部、乡土能人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将本地优势资源转化为百姓增收的真金白银的实践成果。
贵州振兴米业有限公司电视直播中心直播销售产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吴采丽 摄)
玉屏粮食丰收(玉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供图)
盛夏六月,贵州大地嘉禾旺长,瓜果飘香。在夏收夏管齐头并进、田野山间喜悦和梦想充盈的交响中,6个“亿元村”如6颗闪亮的珍珠,格外惹人注目。
6个“亿元村”,一个依靠稻谷种植加工打开发展之路,把大米、油茶、精品水果等“舌尖上的美味”销往大市场,换来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真金白银;一个通过红薯种植和加工,在特色食品“接二连三”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个依靠发展香葱产业“点土成金”,产品畅销南方各大城市;一个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蔬菜产业,吸引了外出能人返乡种菜;一个依靠一片叶子让荒山变茶园,让绿叶变金叶,让茶山变金山;一个通过一根藤牵挂出满坡满园的丰收之果,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字经”。
它们一一对应的是: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田冲村、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二官村和高田村、遵义市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贵阳市修文县谷堡镇平滩村。
今年3月6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和超亿元村名单。其中,在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的榜单中,上述6个行政村位列其中。
在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贵州在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全省奋力盯住乡村“土特产”,挑起财富“金扁担”,让农业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做大做强。6个“亿元村”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启迪。
探秘6个“亿元村”高质量发展之路,它们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
依托资源走好特色路,瞄准市场做优“土特产”。田冲村的优质稻米加工厂、周寨村的红薯粉加工生产线、二关村和高田村相继建成“金菜园”、田坝社区在“茶海之心”建成的茶旅产业、平滩村的猕猴桃牵藤挂果串起“奇异山”,它们立足于开发乡村优势资源,找准农业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之路,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咬定目标久久为功,组织引领一代接着一代干。平滩村三代支书牵挂着一根藤的财富传奇,书写30年来接力产业发展的精彩故事;田坝社区依托茶产业,40年来在村“两委”引领下坚持不懈,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成果一起收;二官村20年前种下“一根葱”,踏出“黔货出山”的坚定步伐……6个“亿元村”产业振兴的征途上,有坚强的战斗堡垒当好引路人。
产兴业旺雁归巢,乡村振兴气象新;花香引来蜂蝶舞,春江水暖鸭先知。6个“亿元村”的产业发展,吸引了外来能人投资兴业、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村级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体系、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不断增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破解了乡村发展的诸多难题。产业带就业,留守在家的“银发一族”有了更多的就业增收门路,成为了6个“亿元村”共同的新气象。
6个“亿元村”上榜的背后,是贵州上下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久久为功的不懈努力,是扎根基层、身上沾满泥土芳香的基层干部、乡土能人充分把握时代脉搏,将本地优势资源转化为百姓增收的真金白银的实践成果。
手握“金钥匙”,打开“财富门”。6个“亿元村”,在贵州和美乡村建设的征途上开足马力领跑,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出了示范。
(责任编辑 / 刘跃)
当代关注・解码“亿元村”【案例】
一粒米,“盘中餐”端成“金饭碗”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吴采丽
提要:田冲村坚持从田里寻出路谋发展,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健全粮食全产业链条,构建销售网络和品牌体系,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23年3月,田冲村凭借水稻产业入选全国2022年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玉屏自治县田坪镇坝区农机助力稻谷丰收(葛永智 摄)
三夏大忙,农事当头。
天刚蒙蒙亮,72岁的向运权扛起锄头往自家7亩水田赶去,因为县里的农机服务队要来帮他插秧。农机下田,2小时不到,田里就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向运权一年之中的头等大事也终于有了着落。
向运权是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田坪镇田冲村人,提起种粮,他脸上满是自豪:“以前我们抠泥巴解决温饱,没想到现在靠种粮种出了个‘亿元村’。大米加工厂开到家门口,种植、管理、收割、销售都有服务队来帮忙,种粮轻松了,收入也提高了。”
农为政本,食乃民天。田冲村坚持从田里寻出路谋发展,大力培育经营主体,健全粮食全产业链条,构建销售网络和品牌体系,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2023年3月,田冲村凭借水稻种植和加工销售入选全国2022年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龙头带动,破解种粮低效难题
端午刚过,位于田冲村的贵州振兴米业有限公司大米加工厂房发货运输车间,一袋袋简装、精装大米就位待发,10多名工人正在搬运装车,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每天有10多吨大米运往全国各地。
“这一批大米是发往东莞的。去年,我们的有机米成功在大湾区打开市场,建立了稳定的供应渠道。接下来还要处理湖南、四川等地的订单。”贵州振兴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必清介绍,“今年粮食市场每斤大米涨了2毛钱,我们的大米品质好,倍受青睐。”
田冲村位于田坪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辖8个自然村寨,共522户2145人。曾经,田冲村受制于地理条件,缺少灌溉水源,成了县里水稻种植的“差生”。20世纪70年代末,种粮要靠10公里外的罗家寨水电站发电提灌。那时,田冲村一带种出的大米产量低但品质好,口感香甜,逐渐积累了不错的口碑。
“过去种粮规模小、散、乱,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满足市场,单打独斗的小农生产成了瓶颈,田坪镇种粮优势激发不出来。”田坪镇镇长姚凯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重要力量,培育和引进一批经营主体势在必行。
2013年,玉屏从湖南芷江引进资深粮食经营民企落户田冲村,投资1200万元成立贵州振兴米业有限公司,建立13万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配备精米自动生产线,年产能达5万吨。建设种植、收购、生产、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公司,以粮食加工和销售为核心,走粮食生产市场化、产业化之路。
近年来,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下,田冲村成了全县大米加工交易集聚地,实现优质稻年交易量超16000吨,交易额超5000万元,疏通了全县大米生产销售堵点,玉屏大米卖到了全国很多地方。瞄准市场需求靶向,转变经营方式,田冲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农机下田,实现节本增效丰收
“现在种粮是个好行当。去年我承包的120余亩水稻,年产量14.4万斤,收益23万元。”田冲村水稻种植大户吴崇平算着丰收账,“除了种水稻还种油菜,双倍增收。如今种粮还能享受各种政策大礼包,良种免费、农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田改造补贴……还可以给农机队下单,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升了效率。”
4年前,吴崇平跟着公司种粮,现在成了村里种粮主力军,家里配备了五六台微型农机,每年带动60多个劳动力就业。种了30多年地,44岁的“农二代”吴崇平没想过如今也能靠种地赚钱。今年他又扩大种植了十几亩。
党的*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
“以大米加工倒逼水稻种植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提升优质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是关键。”杨必清介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统一种子、管理、服务、回收,公司与田冲村、玉露村、金竹村、彰坪村、迷路村等5个村建设绿色有机优质稻种植基地,并以高于市场价10%至15%价格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成功带动3000余户农户参与粮食种植。
为节本增效,让粮农有钱可赚,近年来,玉屏严把粮食安全大关,在粮食稳产农户增收上下功夫,全面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升级建设行动,进行田地土壤改良,补齐田间灌排设施短板;全面推行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田机耕率;加强农技培育与指导,培育新农人、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壮大粮食产业经营主体,补齐粮食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短板。
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从春耕到秋收,天上飞,地上跑,无人机植保,铁牛大显身手,越来越多高科技农机装备驻扎田间。水稻育苗、种植示范、生产加工销售等基地串珠成链。
在以田冲村为核心的水稻全产业链条发展示范带动下,玉屏自治县越来越多像吴崇平这样的“农二代”返乡变身“田保姆”“田管家”,扛起“金扁担”投身粮食生产,在广袤的田野耕耘。
目前,玉屏侗族自治县粮食种植面积7.65万亩,参与粮食产业经营主体8家,家庭农场6家,种粮大户3560户。其中,返乡240人,农机合作社9个,覆盖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储等各个环节,服务群众5800余户,培训农民及农业机械操作手3800余人次。
品牌开路,“土特产”闯进大市场
产得出还要卖得掉,田冲村不断强链、延链、补链,构建玉屏稻米产品品牌,拓宽市场。
“公司通过精准细分市场,构建产品品牌体系,拓宽销售渠道。”杨必清说,目前,公司注册“侗米坊”商标,相继研发高档优质红米、黑米、香米,打造田坪晚米、贵州籼米等10余款拳头产品,精心培育国家有机认证产品,完善不同规格产品包装,推出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产品。
同时,以东西部协作渠道、代理商、供应链公司、供销社合作等线下经营为主,并开启832平台、淘宝、京东、抖音、微信小程序等线上销售模式,带动全县大米、菜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
此外,积极推行良种良法,“点土成金”。在田冲村、玉露村等村采用稻油轮作,尝试稻鱼、稻蛙生态种养结合,加大技术投入,实现一地多收、亩产增值的同时,保障生态稻米品质。目前,公司采取稻蛙模式建设示范基地100亩,带动355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土地亩产值超万元。
如今,田冲村围绕粮食生产主导产业,积极拓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先后引进多元经营主体,发展养猪、精品水果、油茶种植等农业产业,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带动群众就业增收。
一业兴,百业旺。田冲村党支部书记向万鱼介绍,目前,村里建成年产30万头温氏种猪繁育基地,油茶种植800亩,精品水果种植400亩……多元产业体系格局逐步呈现,2022年,田冲村以水稻主导的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
今年,田冲村积极融入镇里的侗乡风情小镇旅游景区建设,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打造以水稻油菜种植观光旅游核心路线,促进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拓展增收渠道。玉屏先后被评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全国第三批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而田冲村也获得了水稻种植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
(责任编辑 / 刘跃)
当代关注・解码“亿元村”【案例】
一个薯,“红疙瘩”变身“金元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悦
提要:周寨村原先是为了温饱别无他法只能种红薯,现在是找到出路心满意足只想种红薯。从深度贫困村到2020年产业发展首次突破亿元,周寨村利用灿烂“薯”光“接二连三”实现了产业腾飞。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列产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悦 摄)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刘悦 摄)
“快递车还有20分钟到,大家抓紧时间准备好,我们按时发货。”
6月29日早晨7点刚过,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5岁的物流部主管陈富梅来到公司物流发货处,打包好的酸辣粉已经一箱箱堆放好,工人们正在贴着快递单。
坐落在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周寨村的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红薯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生长在大山深处的红薯,变身各种口味的酸辣粉、红薯粉远销全国各地。身价大涨的“红疙瘩”变身“金元宝”,依托红薯产业,昔日的省级一类贫困村周寨村,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盯住“红疙瘩” 破局“吊车尾”
夏日炎炎,周寨村红薯育苗种植基地几名村民正在对红薯进行管护,一个月前种下的红薯苗正在土地里孕育新的果实。望着这片产业基地,周寨村村委会主任王勇感慨地说:“一路走来不容易。”
时光回溯到2016年,要产业没产业,要发展没发展,还在贫困线中挣扎的周寨村在三道水乡18个行政村中“吊车尾”。
必须从产业上入手。中药种植、养猪都搞过,但是效果都不好。摸着石头过河的周寨村沉下心,将目光放在了村里长期种植的红薯上。
红薯作为最常见的农作物,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种植技术也不复杂,但经济产值相对较低。在周寨村,红薯长久以来都是自产自销。“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有红薯,种植技术成熟,种植面积也略有规模。”王勇说。
有产业基础,何不在红薯加工上做文章,提高附加值?2016年,周寨村建设以红薯为原材料的加工厂,引进一条红薯粉加工生产线,并在2017年正式投产。
从原材料到加工成食品的转变,加工厂的确提高了红薯的价值,但受到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小打小闹的小作坊生产难以拓展市场,周寨村的红薯加工陷入困境。
这时,一个人的回归让周寨的产业发展迎来了新“薯”光。
瞄准酸辣粉 敲开财富门
走进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淀粉生产线、粉丝粉条生产线、包装生产线一片忙碌,红薯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晶莹透亮的粉饼。进入包装车间后,30多名工人有序地装料、封袋、装箱。“最近销量很大,平均每天有3万单。”周寨村党支部书记、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诚说。
张诚是土生土长的周寨人,大学毕业就一直在外做生意。通过不懈的努力,他在贵阳创建了贵州龙山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积累了一定资金,具备了宽广的市场眼光。
2018年,面对村里红薯产业未能做大的状况,一直有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想法的张诚回到周寨,接手了村里的红薯加工厂,注资4500万元成立了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称佳里佳公司)。
从建设新的厂房到添设新生产线,从增加红薯种植面积到积极更新产品品种,在张诚的带领下,佳里佳公司逐步打开销售市场,并在以酸辣粉为主的速食类产品中杀出一席之地,远销全国各地,让周寨村的红薯价值翻了好几倍。
如今,佳里佳公司已开发红薯产品30多个,形成了从选育、种植、淀粉加工、粉丝生产、产品开发销售、薯渣烘干利用等全产业链。
这个诞生成长在小小村落里的生产企业,如今已经成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22年,佳里佳公司签订红薯种植合同近8万亩,收购鲜红薯10万吨以上,加工淀粉约1.7万吨,生产各类产品0.9万吨,售卖淀粉0.8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利益联结,共享红利,业兴民富。红薯产业迅速扩大的同时,还直接带动200多人在佳里佳公司就业,土生土长的周寨村小伙杨飞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几天订单量很大,我们都在加班加点地打包发货。”一大早,杨飞就开着货车出厂送货。除了杨飞,他的妻子、父亲和妹夫都在佳里佳公司上班,红薯产业的发展让杨飞一家对新的生活充满希望。
“2023年,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加工能力,完善销售体系,建立销售网络。”张诚说。
原先是为了温饱别无他法只能种红薯,现在是找到出路心满意足只想种红薯。从深度贫困村到2020年产业发展首次突破亿元,周寨村利用灿烂“薯”光“接二连三”实现了产业腾飞。
延伸产业链 加宽增收路
清晨,薄雾散去,周寨村村民刘小平便来到自家牛棚准备饲料,每天喂23头牛虽有些辛苦,但刘小平却乐在其中。“家里还种有10亩红薯,用红薯叶喂牛,红薯收获后公司来回收,不愁没有销路。”刘小平说。
在张诚的带领下,2022年,周寨村修建3000多平方米的养殖场,规模养殖能繁母牛117头、商品牛40头。同时在村里的号召下,群众发展代养能繁母牛76头,种植甜象草、红象草、甜高粱、黑麦草等饲草共计200多亩,搭配红薯种植发展循环种植养殖。
“去年我卖了6头牛,收益7万多元,卖红薯收益3万多元。”刘小平摊开小本子细细地给记者算着丰收账。从门外汉到养牛好手,靠着村里企业带动和能人指导,刘小平对养牛事业充满信心:“今年准备养到30头,把养牛产业做大做强。”
信心十足的还有60岁的村民王永海,2022年,结束30多年在外务工生涯的他回到家乡,种起了红薯。“去年我流转了60亩土地种植红薯,亩产4000斤左右,产值约11万元。”王永海说,“今年我准备扩大到100亩,争取亩产8000斤。”
好产业带来虹吸效应,除了深耕种植养殖,周寨村还成立陈薯酒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贵州大学、茅台学院等进行战略合作,引进先进酿酒设备,以淀粉加工的红薯渣及外观不符合公司上市标准的红薯粉丝条为原料,酿造清香型白酒。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周寨村聚焦特色优势,走出了一条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之路,积极延伸和拓展产业链,培育壮大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责任编辑 / 刘跃)
当代关注・解码“亿元村”【案例】
一根葱,“金土地”充值“亿元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向淳
提要:“葱”出大山,一业兴百业旺。二官村发展规模化种植、建设蔬菜交易市场、打通市场销路,凭借大葱种植这一支柱产业,连续3年入选全国“亿元村”,旺季外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大葱 ,每天高达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