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舅舅断亲10年,我考211舅舅进门打我两巴掌,母亲却笑了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舅舅,你打我做什么?我考上了好大学,你不贺喜就算了,干嘛扇我巴掌?我这是哪里得罪你了?”王建鹏捂着红肿的脸颊说道。
郑刚名愤怒地指着他骂道:“你这个不孝的东西,老子打你两巴掌都是轻的!现在赶紧跪下,给你妈磕头认错!”
“咱们不是已经断绝关系了吗?你凭什么闯进我家打我儿子啊?”郑雪萍心疼地摸了摸王建鹏的脸,努力平复好心情后说道。
郑刚名冷漠地把手机递给她,粗声粗气地说:“你自己看吧,这些是证据,其他的是你宝贝儿子发给我的消息截图!”
郑雪萍定睛一看,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喃喃地说:“怎么会这样?我不相信!你告诉我这些都是假的,好不好?”
郑刚名叹了口气,说道:“当初无论我怎么劝,你都不肯听,现在知道后悔了吧!放心,我会帮你的!”
他看着一脸憔悴的姐姐,只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王建鹏出生在一个小康之家,父亲王富民是市医院的一名医生,母亲郑雪萍则专心在家做全职主妇,负责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
作为独生子,王建鹏在家受尽宠爱,只要是他想要的,父母都会努力满足,虽然这样的日子很舒服,但因为没有兄弟姐妹,难免会感到孤独。
王建鹏不止一次提出,想去舅舅家和小表弟一起玩,可郑雪萍不仅没有带他去,还会默默地躲到角落里哭。小孩子一向很敏锐,察觉到事情不对劲后,他便再也不和母亲提舅舅一家了。
王建鹏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中考以年级前三的成绩考入了市重点高中,因为学校离家有些距离,他选择了住校。
王建鹏一向娇生惯养,根本无法习惯宿舍生活,没过几天,他便和室友产生了摩擦,最后竟发展成了打架斗殴。
老师把王建鹏喊到办公室骂了一顿,还要给家长打电话,他实在不想让父母知道此事,于是灵机一动,把舅舅郑刚名的电话号码说了出来,这还是他八岁那年为了和小表弟联系记下的。
老师没有怀疑,直接拨了过去。没过多久,电话那头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这真是王建鹏出乎意料,十年过去了,舅舅竟然没有换过号码。
更让王建鹏没想到的是,郑刚名居然真的来了学校,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他还主动出面,让老师换了宿舍。
自此之后,他和舅舅恢复了往来,有时候吃腻了食堂,还会去郑刚名家里蹭饭。他一直想搞清楚,母亲为什么和舅舅断绝关系,可郑刚名从来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很快三年高中生活结束了,王建鹏高考发挥正常,考上了211大学,就在他想发消息给郑刚名报喜时,客厅突然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
原来,母亲郑雪萍见丈夫近段时间总是很晚回家,便开始疑神疑鬼,觉得他肯定出轨了,为此两人争吵不休,家里的东西被砸坏了不少。
王建鹏心里为父亲鸣不平,便在给舅舅报喜的短信后面又加了一条:“我妈真是疯了,自己一分钱不赚,就知道束缚我爸,怪不得你要和她断绝关系呢,我都想和她断绝关系了!我看,她以后注定会孤独终老的!”
过了一会儿,门铃响了,郑雪萍打开门,看到门口竟然站着十年未见的弟弟时,震惊地瞪大了眼睛。
郑雪萍正想打个招呼,不料郑刚名却径直走到了王建鹏面前,打了他两个巴掌,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谁允许你打他的,是不是有病啊?我儿子现在半张脸都肿起来了!”郑雪萍反应过来后简直要被气疯了。
郑刚名没有理会她,而是指着王建鹏骂道:“你根本就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怎么能如此恶毒地去揣测自己的母亲,甚至还说出大逆不道的话?”
“你们在打什么哑谜啊?我完全听不懂!”郑雪萍站在一旁,焦急地问道,根本不明白他们这是在闹哪出。
武汉远郊,有两间饱经风雨的低矮砖房,里面住着一位8旬老奶奶和她的老伴儿。
武汉远郊,有两间饱经风雨的房子,武汉远郊,有两间饱经风雨的地方,武汉远郊,有两间饱经风雨的小区,武汉的远郊区包括老两口无儿无女,家里也没几件像样的家具,墙皮脱落,吊灯年久失修,沙发露出破旧的麻布和棉絮。
和很多辛苦操劳的老人一样,他们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蔬菜……不舍得糟蹋一粒米,浪费一滴水。
不过,普通农村老太省吃俭用一辈子,也能给自己买个花棉袄、金耳环什么的,两位老人日夜忙碌,却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买。常年用一套迷彩服凑合,最好的鞋才15元,已经补了无数次。
除此之外,最值钱的可能只有俩人共用的一部老式翻盖手机。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周围的人,不了解的,感慨老人生活的艰辛;了解点的,又觉得老俩口真是磕碜过了头。
直到2018年的一天,这位老奶奶走进银行,填了一张300万的转账单,吓得柜员赶紧报警……大家才知道,这位老奶奶可一点都不简单。
她到底是谁?
中国女空降兵第一人
这位老奶奶名叫马旭,1933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
她的经历也和家乡名字木兰一样,是一部从军传奇。
1947年,14岁的马旭加入解放军,作为一名卫生员,随部队南征北战,救死扶伤。
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抗美援朝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战后归国,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深造,并凭借全优成绩,进入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
在普通人看来,这已经是拿到了“铁”饭碗,可保一生衣食无虞。但对马旭却并没有多在意。
在她心里,祖国的需求,永远排在第一。
1961年,中央军委命令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她主动请缨,去了地处偏远的空军部队,作为军医,为跳伞训练做卫勤保障。
跳伞的区域往往不是军医们步行、驾车就能前往的。马旭就主动提出:“我必须跟部队战士们一样会跳伞……有军医跟着,战士们心里边才有底。”
可根据跳伞训练大纲,身高只有一米五几,体重不到35公斤的马旭,显然不达标。
即便再三申请,但马旭的请求还是被*一次次驳回。
不能参加正规训练,失望的马旭没再去纠缠*,而是暗下决心,哪怕自学,也一定要学会。她开始“偷师”动作要领,并找机会自己练习。
训练场没人的时候,就是马旭的训练时间,但这得顶着黑夜、披着星光进行。有时候刚爬上训练台,就被教员逮着了。
为了更好地训练,她绞尽脑汁想办法,最后,竟自己造了一个“训练台”。
她偷偷在自己的单间宿舍里挖出一个长两米、宽一米、深一米的大坑,并填上沙土;再用两张桌子垒起当跳台。每天就这样在自建的训练台上,练习跳伞动作500次以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跳伞考核中,练了半年多的马旭终于鼓足勇气,恳求*给她个机会。*也终于松口:“除非你比大多数人都跳得好,否则就别再提了。”
最终,这样一点点“渺茫”的机会,被马旭稳稳当当地抓住了。
三次考核,三次漂亮落地,专业的动作赢得了在场战士们雷鸣般的掌声,马旭终于成为了空降训练中的一员。
“在无际的天空里,我觉得我好自豪呀!”几十年后,马旭回忆起年轻时的第一次跳伞,依然满怀激动。
就是凭着这股热情、执着和韧劲儿,在20年的跳伞生涯里,马旭完成了140多次跳伞。
真正做到了,战友们的伞降到哪里,她就保障到哪里。
与此同时,她也创下了三项中国之最:
中国第一个跳伞女兵
中国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
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
马旭是当之无愧的我国空降女兵第一人!
中国军中的“居里夫人”
当然,马旭带给我们的可不止从军的英勇事迹,她的诸多成就和贡献,都令人赞叹。
这也是她被称为中国版“居里夫人”的原因。
马旭和丈夫闫学镛曾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认识,在战争胜利后,走到一起。闫学镛也是因为马旭,学会的跳伞。
空降兵跳伞的“黄金期”比较短,为了能够服务更长时间,马旭和闫学镛决定放弃生育子女。他们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投入了医务工作中,并一直携手,从战场到科研。
在跳伞过程中,他们发现伞兵在跳伞着陆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损伤脚踝,严重时会直接造成战斗减员,于是便一起寻求解决办法。
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前前后后设计了6万套方案,画图700多张,并亲身跳伞试验,历时近两年,成功发明了充气护踝。
这种充气护踝获批国家专利,在部队成功推广使用,使跳伞着陆的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接近于零。
1988年,马旭和闫学镛离退休。
退休前,他们早已将自己在军中的医疗工作经验尽数整合,作为宝贵的资料留给了部队。
退休后,他们也并没有真正离开。而是常住在部队旁一个不起眼的小院,更加潜心地扎进科学研究领域。
夫妇俩先后发明了“单兵高原供养背心”“抗肿瘤药丸”等,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还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学术论和文章100多篇。
其中,《空降兵生理病理学》和《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当时相关领域的空白。
为了这些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有效进行,马旭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学习。
2012年,她在老伴的陪同下,参加华中科技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考试。79岁高龄的马旭在迈入考场时,被保安误会拦下,但当大家了解情况后,又都向她投来敬佩的目光。
她身体力行地告诉我们,只要还好好活着,就没有借口不学习。而且,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也什么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对于马旭而言,硕士学位只不过是他科研突破的一小步而已。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马旭说,她不能白吃国家的饭。
事实上,她不但没有白吃,还倾尽全力,为国奉献!
极尽清贫的千万“富”翁
2018年9月,85岁高龄的马旭和老伴儿在几个年轻人的陪同下,走进了哈尔滨的一家银行,他们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挂号,等待办理转账的业务。
所有人都没有察觉到老俩口有什么特别,直到老奶奶在转账单上填上了300万的转账金额,银行的工作人员傻眼了。
联想到社会上各种骗取老人积蓄的新闻,工作人员担心老人是受人胁迫或者上当受骗,赶紧将情况紧急上报,并报了警。
警察到来后,老人的真实意图才被“曝光”。
原来,这么些年,两位老人把所有的专利收入、国家奖励,以及个人退休金等都积攒了下来,一共存有1000万!
2017年,他们几经辗转,联系到了家乡的教育局,表明了想把积蓄悉数捐出的愿望。
这次,他们正是在木兰县教育部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来完成第一次捐款转账。
一场美丽的误会,让我们得以窥见两颗美丽的心灵,也让我们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崇高。
当谈及为何宁愿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也要给家乡捐款时,马旭老人说:
她出生时,家乡就已经被侵华日军给占领了。
在侵略者敲骨吸髓地压榨下,老百姓种粮食,却没粮吃,织布,却没衣穿,连回家都不能叫爸妈,被要求用日语……
如果不是家乡人送她去当兵,她早就饿死了。
她是亲身体会,人民不能当家作主的痛苦。
所以,在她看来,以前的日子才是真苦,现在的日子一点也不苦。
马旭老人还说,
有人觉得他们对自己太抠,但她觉得,拥有知识就已经是拥有财富,买书时,她可从来不抠。
这次,她决定把毕生积蓄捐出,支持家乡教育,也是希望报答家乡的恩情,同时能让更多的人,在知识中获取力量。
毕生勤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苦,守得心灵的高贵,她想做的,是把真正能使人“富足”的密码传递下去。
马旭老人的一生都是极尽清贫的,但她却一直都是精神上的千万富翁!
如果你拥有1000万资产,可保余生衣食无忧,你又会怎样生活?
这是马旭老人的故事,留给我们的思考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无非对错。
但马旭奶奶用她的行动,为我们书写了一份更为崇高的答卷。
在这份答卷中,我们可以领略人性之美,大爱无私;也能感受到知识之力,学海无涯。
读完这份答卷,相信每个人都不禁感慨一句:
原来,人生还能这样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