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百姓记录|社区里的“治愈系餐厅” 用美食和爱打开他们“心门”

手机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社区百姓说事,社区百姓说事事例,社区服务百姓零距离,社区服务百姓

“上菜咯,大家趁热吃哟!”在两江新区翠云街道渝康家园,开了一家“梵高治愈系餐厅”。68岁的厨师梁云(化名)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豆花和面条端上桌,还有精致的彩虹千层蛋糕作为饭后甜品。

顾客们夹起绵实的豆花,蘸上他亲手调的佐料,对着满脸笑容的梁师傅竖起大拇指。

这家餐厅不仅售卖美食,更是为当地一百多位有精神障碍的居民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门,他们曾因各种原因封闭“心门”,在这里以大厨、服务人员等新的身份,在邻里的包容和鼓励中,融入社会,回归日常生活……

社区里的“治愈系餐厅” 冰粉豆花都比外面便宜

梁云带着前一晚泡发好的黄豆和辣椒油、葱蒜等食材,早早地来到渝康家园做准备。这天是周一,是“梵高治愈系餐厅”售卖豆花饭的日子。

收拾摊位、制作豆花、准备蘸料……在爱人和社工的协助下,11点半,这家餐厅准时开门。不一会儿,周边居民、环卫工人陆陆续续来了。

“老刘,快点来吃,今天的豆花嫩得很!”梁云打蘸料,还要负责收银,忙得不亦乐乎。“吃完了不够可以免费加!不要客气哈!”老人家乐呵呵地招呼着推门而入的顾客,更像是在招呼老朋友。

主打的豆花饭6元一份,是餐厅的明星产品。其他的简餐,售价都低于市场价,饺子一份不到10元,冰粉、凉虾3元,还有蛋糕、包子......

“咱们餐厅的食材新鲜,都是手工制作,附近的居民可喜欢了,有的还专门坐公交车来吃!”渝康家园负责人罗玉华在一旁帮着梁云收拾碗筷,笑语盈盈。

梁云是翠云街道福安社区居民,因突如其来的变故出现精神障碍,曾经一度封闭自己,现在的身份是受到居民欢迎渝康家园“梵高治愈系餐厅”的豆花师傅。

上门拜访失去亲人的老人 发现是位做豆花的高手

去年,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罗玉华和社工在入户探访当地精神障碍患者时,第一次见到梁云。

老人的眼神有些空洞,甚至不愿意正视其他人。十多年前,19岁的儿子突然离世,让他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梁云也因此患上了精神障碍疾病,不愿再与外人过多接触。

如同梵高通过绘画宣泄情绪,梁云通过“暴走”缓解失去至亲的痛苦。他随时都可能出走,做着饭时扔下围裙跑出门;冬天半夜从床上爬起,在大街上、公园里漫无目的地行走。

似乎加快脚步,就能把整个世界,包括寒彻心骨的悲伤抛在身后。

这让老伴吴敏(化名)非常担心,每次劝阻不了,她就跟在丈夫身后默默尾随。

在罗玉华和社工面前,吴敏再也忍不住了,流着泪向她求助:“请你们帮帮我家老头子吧!我不想再过这样担惊受怕的日子了……”

上门跟梁叔叔聊了多次,罗玉华了解到他擅长做豆花饭,在他躲闪的眼神中,也触探到包裹起来的内心对外界的向往,“其实他还是愿意接触更多人,驱逐内心的恐惧和孤独。”

她与团队基于此策划了“梵高治愈系餐厅”项目,打算从梁叔叔这样有精神障碍的服务对象中挖掘美食达人,邀请他们“入驻”餐厅,鼓励其发挥一技之长,通过美食的疗愈,实现自我价值,重新融入社会。

居民从“有疑虑”到成为常客 这家餐厅成了大家的“食堂”

“什么,我还能当老板?还能做饭给其他人吃?”梁云有些不敢相信。

他思考许久后,答应了渝康家园的邀约,走出家门,开始勇敢尝试。

对待一捧豆子,要让它变成一碗豆花,梁云像培养孩子那样温柔和细致。

他从老家合川找来优质黄豆,去盘溪市场挑选最香的干海椒。舂海椒、研磨豆子、过滤豆渣、加胆水……

当第一碗豆花出锅时,罗玉华和其他志愿者们一扫而空:“梁叔叔您太棒了!您知道您做的豆花有多香吗!”

“真的吗?”梁云露出久违的笑容,眼睛笑眯了起来,“来来来,那再添一碗!”

冰箱、灶台、厨具、原材料……街道出资,一点点添置餐厅所需的物品,社区将临街又靠近翠云轨道站的一块公共区域腾了出来作为场地。

罗玉华鼓励梁叔叔他们自己设计菜品和菜单,然后和他们共同讨论各种细节、制定价格、布置装饰。

餐厅门口小花园粉红色月季开得正好,里面种满了小番茄、草莓、含羞草,都是由梁叔叔他们亲手种植、照料。

餐厅墙壁的颜色是轻盈的薄荷绿——这是治愈系颜色,有让人放松的效果。

里面还有非洲手鼓、尤克里里。梁云在做豆花前,会敲打空灵鼓,在悠远的乐声中开始一天的劳作,仪式感满满。

“梵高治愈系餐厅”刚开业时,少数居民还有些抵触,张婆婆就是其中一个。“想到厨师的特殊身份,有点不太敢去,但街道和社区盛情邀请,让我们品尝了他们做的蛋糕、凉面,还有豆花饭,确实味道不错。发现他们人也很好很热情,和我们没什么两样!我支持他们!”张婆婆还发了朋友圈,邀请亲朋好友前来体验,现在已经是餐厅的常客了!

越来越多的居民前来光顾,梁云像一个真正的老板一样,笑呵呵地站在门口迎接顾客,一碗接一碗地做豆花。

顾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卖出五十碗豆花,梁叔叔的老伴吴菀部开心心地来打“下手”。一碗豆花6元,售卖的收入都归夫妻俩所有。

梵高治愈系餐厅不仅成为渝康家园员工的食堂,为周围的环卫工提供就餐场所,凭借美味和低廉的价格,吸引了远近居民都赶来“打卡”。

△周围环卫工人们夸赞餐厅的美食

他们在这里悄然发生变化

梵高治愈系餐厅在运行的一年中,为梁叔叔这样的居民提供半庇护性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社会。渝康家园免费提供场地、工具和米面粮油等食材,售出商品的收益也归这些服务对象。

餐厅所在的渝康家园,是翠云街道打造的首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由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局主管,翠云街道建设,为辖区有精神障碍的居民提供筛查诊断、知识普及、康复治疗、构建支持网络体系等关爱服务。

△罗玉华与社工们展示服务对象制作的手工

在这里,每周都会开设种豆芽、做蛋糕、手工、乐器、咖啡制作等课程。“翠云街道一共有134名像梁叔叔这样的特殊人群,他们特别需要找到自身价值和社会的包容与爱,建立起和外界的连接。”

现在梁叔叔再也不“离家出走”了,自从成了“梵高治愈系餐厅”的大厨,他的“耍事”多了许多。平时只要一有空闲下来就会往这里跑。

“我希望可以天天给大家做豆花饭吃!”爽朗的笑容又回到了梁云的脸上。“看到这么多人都爱吃我做的饭菜,觉得每天都很有盼头,以后我还准备做更多的菜!”

△梁云在做康复训练。

除了梁叔叔,在渝康家园,罗玉华还见证了更多患有精神障碍的居民的康复和改变。

年轻的肖霞(化名)也是在经受打击后网购成瘾,曾贷款3万元买玩具娃娃,抗拒与人交流,沉浸在购物的世界里。后来通过康复治疗,她终于放下手机,认识了新的小伙伴,学习了按摩技能,如今找到一份按摩师的工作。

22岁的方圆(化名)负责服务站的团购,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团长”,他不仅为渝康家园“爱心益购”代销农村土特产,还通过售卖花枝鼠交到了不少“忘年交”的小朋友。

与此同时,周围人看待梁叔叔等人的眼光也在变化,“越来越多周边居民通过美食,认识、了解并接纳了梁叔叔这样的特殊群体,知道了他们其实跟我们是一样的,愿意走进他们的内心,跟他们做朋友,非常有助于精神障碍患者真正融入社会。”罗玉华说这让她感到欣喜。

最近,梁云用树叶和花朵制作了一幅植物画,画里的向日葵花瓣和图案代表热情与奔放,罗玉华认为那是老人内心的映衬,“他已经慢慢走出悲伤的阴影,从容地享受本就该属于他的阳光……”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邓雅文 视频编辑 陶临


白天在车间调音,晚上在仓库练琴!云南小伙在德清逐梦钢琴

白天钢琴声属于噪音吗,白天练钢琴算扰民么,白天 钢琴,白天练琴算扰民吗

落座,深吸,低首。眼睛扫琴键,手指按上,随着双手的激烈起伏,一首轻松活泼、富于节奏的《土耳其进行曲》欢快响起……

顿时,音乐厅里,众多专业人士沉浸其中,明朗、雄壮、流畅……当苏军高高扬起左手时,演奏戛然而止,掌声久久响起。

在仓库练琴的苏军

凭借精彩演绎,一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征服了现场的评委和观众。作为100多位参赛选手中唯一纯凭自学的选手,苏军在2023年浙音・德清国际钢琴音乐节比赛初赛中,摘下了业余组的银奖,入围决赛。这是在百余位高手如林的琴师中的激战!黑白琴键上,从此,一位默默无闻的调音师启航新的梦想。

在仓库里,每次练琴练到全身湿

苏军是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的调律师。每天,面对88个琴键、200多根琴弦、8800多个零部件,他总是充满快乐。

第一次见到他,他正在车间忙碌。蓝色的工作背心,脚边放着工具包,弓着腰面朝钢琴。

在探知钢琴的真实状态后,装上止音带,校对好标准音,再敲击琴键、皱眉聆听,一边手持扳手,慢慢调整着弦轴钉的松紧。细密的汗水不断从灰色的短袖里渗出,与视频中西装革履,弹着《土耳其进行曲》的男子相去甚远。

今年27岁的苏军是个十足的钢琴迷。2019年大学毕业后,为了“追”琴,这个云南楚雄州的苗族小伙一路从家乡辗转来到了德清洛舍。“只有这里才能让我真正摸到钢琴。”去过广州“珠江”、“雅马哈”、宁波“海伦”的苏军一脸自豪。

浙江乐韵钢琴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文英还记得第一眼见到苏军时的模样:“很腼腆,很内向,一直戴着口罩。但一弹钢琴,眼睛里的光藏都藏不住。”

一向爱才惜才的金文英被打动了,为了留下这个小伙子,她开出了一个对苏军而言十分“诱人”的条件――厂里的钢琴,都可以弹。于是,苏军成为了一名调律师。

展厅里的20多架钢琴,苏军都练习过曲目。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苏军逐渐找到了每一架钢琴的生命。但展厅里的钢琴要售卖,苏军怕自己长时间的练习,会让指甲刮花琴键,便又找了一间堆放杂物的仓库,里面那台已经积灰、漆也未上的实验用琴,成了他的专用琴。

“一天练6个小时,2个小时基本功,2个小时练之前学过的曲目,最后的2个小时再练新的曲目。”每到下班时间,这间陈旧的仓库里总会有钢琴声起,余音袅袅。

没有空调,他也不觉得热;没有电灯,他就打起手机灯光,用来照亮琴键和乐谱;钢琴走音了,他便自己用工具校准,这个夏季,每次练习,都是汗湿全身・・・・・・这样的“琴房”,虽然简陋,但他乐在其中。

说起这次比赛,他笑道,自己是瞒着厂里报名参加的,也是100多位参赛选手中唯一纯凭自学的选手。此前,他只参加过洛舍镇上办的钢琴赛。

“能拿到银奖,入围决赛,我和金老师都很开心,我终于证明了自己。”为了迎接10月份举办的决赛,苏军最近又延长了练琴时间,哪怕窗外的明月已被推向树梢,练琴到兴起时,他也察觉不出。“有时收工已经是凌晨一两点了,因为机会来之不易,我也一定会更加珍惜。”

生命的渴望为琴而生

能在音乐厅弹钢琴,对于苏军,是一个天道酬勤的故事。

他第一次见到钢琴,是在14岁。苗族善歌舞,合唱团更是全国闻名。那一年,苏军第一次去剧院看了演出,也迷上了那台琴键酷似手风琴的“大家伙”发出的声音。

想学钢琴的念头萌生了,但很快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苏军一家靠种蔬菜为生,家里兄弟姐妹6个,他是最小的孩子。

生活的重担虽然没落到他头上,但去地里帮忙是逃不掉的。父母每天忙着菜地和工厂转,价值上万元的钢琴,成了苏军在当时无法宣之于口的梦想。

但学琴的想法,却在他心底埋下了种子,并悄悄发芽。

认识苏军的人都说,他对音乐的乐感很好,只要给一段旋律,他跟着哼几遍,就能揣摩出是什么音。

到了高中,他终于有了练琴的机会。

“那时偶然路过音乐教室,看到了一架废弃的旧钢琴。我就走进去练琴,一周大概有三天的时间去练琴,一开始是抽晚饭后到晚自习的半个小时,但经常一练就忘记了时间错过自习,检讨书也写了一沓。”也因为“不务正业”而常被老师责备,“练起钢琴来就不见人影了。”

高中毕业后,苏军凭着自己的声音条件考入了云南艺术学院声乐系。昆明相较于之前生活的小村庄,文化活动和信息世界更加丰富。同系的朋友经常带着苏军去看钢琴演出,虽然挣来的生活费在刨去日常开支后依旧负担不起钢琴的学费,但苏军学会了在网络上“拜师”。

“网上名师的视频很多,我也尝试了很多,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手指条件的教学视频。”苏军坦言,当练习开始走上“正轨”,他才意识到这条路有多难走。中途在练习车尔尼的钢琴曲目时,欢快而激烈的乐曲风格对苏军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挑战。“手指条件没有别人这么优越,一度想过放弃转学吉他。”

但朋友和老师的支持,还是让苏军坚持了下来。“对我来说,钢琴是最好的陪伴。无论是父母、同学还是朋友,都只能陪伴人生的一个阶段,只有钢琴可以一直陪在我身边。”

有限的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

在乐韵钢琴的展厅内,有一把琴键已经泛黄的30多键的儿童用手风琴,这是2012年,苏军缠着父母买的手风琴,一直陪他到了今天,这也是他之后日子里练琴的启蒙。而除了调律师、最近他在厂里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钢琴老师。

乐韵钢琴里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职工,一到暑假,厂里的孩子特别多,苏军就负责教他们弹钢琴,至今,他收了四个小徒弟。

“看到他们的手指在琴键上的样子,我都会想起小时候的自己。”苏军说,“因为我知道,没有一家钢琴厂,职工的孩子会有这种学习钢琴的机会。”

德清洛舍镇,是一座水乡小镇,自古以来就享受着鱼米之乡的安逸和富足,这里自古出木匠,以盛产能工巧匠而闻名。

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座小镇开始与钢琴结缘,素日耕种的农民造钢琴,不再是天方夜谭。直到今天,中国每八架钢琴中就有一架产自这个人口不足两万的小镇,洛舍也从鲜为人知的弹丸之地发展成为中国钢琴之乡。

“我们想推动更多的钢琴‘飞入寻常百姓家’。”金文英的想法与洛舍镇不谋而合。他们的信心,源于越来越多诸如苏军这样的民间巧匠在洛舍涌现。农民造钢琴、农民弹钢琴・・・・・・钢琴是艺术品,但在这里却没有专业的壁垒和门槛。“最近我们正在积极联系各方,想要组建起我们自己的乐队。”金文英说,“每一台琴都有它独特的个性与魅力,但是共同弹奏,就能成就一曲天籁。”

“有限的琴键上,能奏出无限的音乐。”著名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这句台词,曾经鼓励了无数钢琴从业者。对于洛舍而言,也正推动洛舍的钢琴工艺不断成为极负盛名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无限可能。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