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食摄影画面看起来很自然 上海美食摄影展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徐翌晟)依托中外摄影师的镜头定格长三角逐梦“诗与远方”,正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三楼上海厅进行的“美好新时代 缤纷长三角”国际影像展由苏沪浙皖文旅部门联合主办。
本次“美好新时代 缤纷长三角”国际影像展汇聚了中外摄影师捕捉的80幅摄影作品,定格沪苏浙皖从城市到乡村的美景、美食、人文、建筑等场景,以线下展陈和线上传播并行的方式,全景展示新时代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样本,全面提升长三角文旅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显示度。
镜头背后,参展照片摄影师代表,法新社签约摄影师丹和德国摄影师优兰达分享了创作的感悟。丹说,我记得自己作为摄影师踏上这块土地时的感动,自然景观、文化传承和工业生产三者之间本没有强关联,但这块土地让一切和谐共生,用镜头传递这份感动是摄影师的责任,也是幸运。优兰达说,这些精彩的摄影作品,让更多人可以直观地看到长三角地区的历史建筑、传统艺术、美食文化和自然风光,她深信这些精心捕捉的瞬间,将为更多人带来深思和启发。
本次影像展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联合打造的“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承办。展览持续到7月15日。
没有手机的年代你们是怎么找人的 没有手机的年代怎么见面
没手机的年代我们过得很开心,没有手机的童年,好怀念!看哭了!,这个时代没有手机会怎么样,没有手机的童年,你还记得吗?即使曾经经历过,但很多上海人也已经忘了,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大家是怎么约见面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顾筝,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
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梅的白天与黑夜》,记录了72岁的上海阿姨玉梅每天穿梭在上海的各个地方,去找房子,找男人,找朋友们唱歌跳舞搓麻将。
第一个镜头,就是她站在地铁站内,和自己的约会对象打电话。
“我在(地铁站)出口这里等侬。”
这一天,她和这位已见过面的相亲对象相约去召稼楼白相。她从远郊租房的地方出发,爷叔从某地址不详的养老院出发。
玉梅每天坐地铁出门,和相亲对象约地铁口见面
《梅的白天与黑夜》剧照
当然,约会中总会有不靠谱的人,电话里说着还有5分钟就能到的爷叔,其实是坐公交车来的。
不知道等了多少个5分钟,幸好,他们还是接上了头,一道去吃中饭,贡献了老年谈朋友过程中鲜活生猛的对话。
如果时间倒退20多年,他们这场约会铁定“黄脱”了。
因为――那时还没有手机啊。
现在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没有手机如何约会了。
“没手机的辰光,阿拉只好约人民广场大屏幕呀。”1998年上大学的张斯夫(化名)努力回想了一下。
大屏幕位于西藏中路和武胜路路口的黄金地段,所在建筑高34米、宽22米、屏幕面积达309平方米,1994年安装启用时是上海最大的电子显示屏。
这么显眼的地标很快成了上海人约会的首选地。
即使过去那么多年,“老地方,人民广场大屏幕下碰头”还是能勾起一部分上海人的共同回忆。
张斯夫分析了一下在还没有手机的时候,相约见面地一定要满足的两个要素:
首先,它得是公共交通站点,没有手机的年代,也是交通还没有如此多元和便捷的时代,约会对象得有公交车乘到这里;
其次,这一块空间要相对小,否则即使到了这里,没有手机也很难找到。
“你说约迪美,噶大,怎么找?”
人民广场作为妥妥的市中心,有其特定的地理优势,是各路公交车的集中地。而大屏幕能在人民广场脱颖而出,确实凭借着它“小而美”的优势。
《上海星期三》曾在2002年出过关于人民广场的“告别”专题,里面提到了大屏幕的“上位史”。
“刚开始人们钟爱位于人民广场中央的音乐喷泉,可是每次约好时间要提前15分钟报到,因为喷泉四周人头攒动,要找个人真是颇费周章,最起码绕场3周左右,到了晚上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海底捞针。”
“大家顿悟,转移到了西藏路上的‘美丽华’,立刻那里人气飙升,每次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于是便有人的慧眼物色到了‘美丽华’斜对面的大屏幕:够标志、够醒目!”
二
张斯夫大学第一年常常和同学们把碰头地点约在人民广场的大屏幕,“周日大家会早点从家里出来,先在大屏幕下碰头,然后一起去吃饭,或是去迪美玩。结束之后可以坐公交车回各自大学,很方便。”
早两年读大学的李俊也是如此。他所读的中学在人民广场附近,中学同学周末约着出去玩,就会先约在大屏幕下碰头。
等到高中毕业,读了不同的大学,他们还是会选择在“老地方”碰头。
“对那时的我们来说,人民广场是中心的中心,所有的生活轨迹都是从人民广场延展。”
那个时候,城市中心的概念非常明显,李俊大学考上了财大,第一次到学校报到,大桥三线坐到五角场附近,还要拖着行李箱走到校门口,“感觉到了宇宙尽头”。
“那时的五角场可和现在不一样,即使对在那附近上了四年大学的我们来说,毕业后也不会去那聚会。”刚毕业的时候,李俊和朋友们聚会碰头仍会选择在人民广场,大屏幕下。
对他们来说,很多交通线路都会从人民广场辐射,交通很方便,而且周围吃喝玩乐的地方都有。
那为什么不直接在吃喝玩乐的地方碰头呢?
“那时还没有大众点评这一类的网站呢,要去的地方十个同学中可能只有一个去过,怕大家找不到,就先聚合起来再一起过去。”
在没有手机,最多只有一个BP机的年代,选定在一个非常明确的地方碰头才能建立安全感,而且那时的约会准点率比较高。
70后,1994年上大学的陈嘉仪虽然不常约在人民广场大屏幕下碰头,她觉得那里更适合相亲对象第一次碰头,但她还是很明确地体会到了有无手机约会时的区别。
“那时一般都会早到,因为久等不见一个人来会很焦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根本联系不上。而现在的聚会,总会有人迟到,因为只要在微信上说一下:‘不好意思,我晚到几分钟’就好。”
三
1998年出生的万西(化名)对于约会要选定在一个特定室外地标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对于初中就开始拥有手机的这一代人来说,碰头见面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她还“何不食肉糜”地表示:“找不到?打个电话不就行了吗?”
她住在浦江镇,高中大学时和朋友见面,喜欢约在人民广场地铁站的14号出口,从那里可以一起走去福州路的上海书城。
这20多年来,约会地标的变化,还不仅仅是因为通讯工具的迭代更新,更在于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
大屏幕在2002年人民广场的第五次改造工程中被拆除,随之拆除和搬迁的还有精品商厦、音乐书店、大陆饭店及住在大屏幕后面的居民。
地面上的变化如此之大,地下空间的变化也不小,那一年,地下空间的施工关键是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的换乘改造,同时八号线地铁车站也在紧张施工。
现在,拥有三条换乘线路的人民广场仍然会是上海人约会会选择的地方,但其他的地标也早已遍地开花。
毕竟从1993年地铁一号线首次通车以来,三十年间,上海地铁的运营线路已达到了20条。
而在地铁站上盖,或地铁站附近的商场也建了无数。
截至2021年底,上海超过3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有约360座,超20万平方米的特大型购物中心有12座,在全球城市中打败了纽约、东京,仅次于迪拜,排名第二。
“现在约朋友或工作上的事,都会选一个大家相对方便的地铁站点,然后在地铁站附近找个商场。”李俊想了想,那个在他的青年时期最频繁使用的约会点――人民广场,现在反倒是不常去了。
现在的约会,也不会再像20多年前一样,在室外的一个地方等着对方出现,而是确定好饭店或咖啡馆,先到先等。
陈嘉仪的经验是,如果是多人聚会,必定会有人迟到。
“倒不是说故意的,而是现在商场里面错综复杂的,可能已经到了这栋楼,但找到具体的店,又要花上十几分钟。”
在并不太漫长的时光中,约会方式随着城市的变化发展有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今天,你们在哪里约?
参考资料:
1,李吟涛,《人民广场电子显示屏“下岗”了》,《新民晚报》2002.2.8
2,阵军 吴雯洁,《人民广场整容:愉快的告别》,《上海星期三》2002.7.10
3,姜昊,《人民广场五次“大变脸”》,《解放日报》2002.8.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ID:SHerLife),作者:顾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