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在芯片行业奋斗了几十年 倪光南谈卡脖子视频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倪光南虽然被迫从联想离开,但从未放弃对芯片的追求,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国芯努力奋斗。他的目标就是追求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因此提到最多的就是芯片底层架构。
芯片设计都要从选择底层架构开始,然而全球两种主流架构都被国外企业掌控。为打破国外封锁,倪光南院士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如今消息传来,架构将要突围了!
目前,全球两种主流芯片架构是X86和ARM。X86架构是美企英特尔推出的,属于复杂指令集,性能强、功耗大,主要用于电脑、服务器等领域,基本上不对外授权。
ARM架构是英企ARM推出的,但后来被日本软银收购,属于简单指令集,性能强、功耗小,主要用于手机、平板等移动芯片领域,采用对外授权模式,应用非常广泛。
ARM能够成为主流架构,除功能较强外,主要是授权费用较低,才被众多厂家采用。
我国的芯片发展就受到了这两种架构的限制,就拿CPU来讲,因为拥有架构优势,英特尔和AMD的CPU基本垄断,我们想要发展国产CPU,人家限制X86架构授权。
我国目前六大国产CPU厂家,只有海光信息和上海兆芯通过合资获得授权,还不是最新版本,怎么和人家竞争。即使这样,据说以后将不再授权,不能获得后续扩展。
华为也曾推出X86服务器,但因为美方限制X86芯片,后来将X86服务器业务出售。
还有两家CPU厂商天津飞腾和华为鲲鹏采用ARM架构,因为之前ARM开放授权,所以运作ARM架构设计CPU和服务器芯片,这也是移动领域架构向桌面架构拓展。
虽然尝试取得成功,但终究没有摆脱授权限制,还是有卡脖子风险。后来华为也确实遇到了限制,ARM不再向其授权最新V9架构,幸好之前购买了V8永久使用权。
另外两家CPU厂商中科龙芯和上海申威选择自主研发芯片架构,但这条路不容易。
比如龙芯推出的LoongArch架构,100%自主研发,但还是遭到了起诉。因为龙芯之前采用MIPS架构,对方认为龙芯侵权,最后龙芯大获全胜,更加证明自主可控。
自主研发架构按说是最好的方式,但需要打造配套生态,推广开来困难很大,龙芯计划用15年时间打造自主生态。倪光南对此非常支持,但同时还提出另一种途径。
倪光南建议抓住开源RISC-V架构兴起的机遇,打造RISC-V生态,达到不受制于人。
RISC-V是一种新兴的芯片架构,虽然也是国外推出的,但使用了自由和开源的许可协议,没有知识产权控制,不会受到任何国家和地区限制,所以RISC-V是开源架构。
关键是,在倪光南院士的呼吁下,国内很多企业早就开始积极参与推进,RISC-V高级理事会成员13家, 11家为中企,占比超过80%,其中就有阿里、华为、中兴等。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RISC-V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出货100多亿颗,中企贡献超50%。
可以说,中企基本主导了RISC-V架构。如今,RISC-V架构发展越来越快,连高通、英特尔、谷歌等都开始参与,还启动了生态提升计划RISE,阿里就是其中一员。
RISC-V属于精简指令集,功能更强、功耗更小,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青睐,正在成为全球第三大主流架构。不仅如此,发明者认为未来两到三年将超越所有其他架构。
这是在近日召开的RISC-V技术论坛深圳站活动上,发明者之一、首席架构师预测的。
相对于两大主流架构X86和ARM来讲,RISC-V具有指令精简、模块化、可扩展、开源、免费等优点。因此,用户增长迅速,目前全球70多个国家拥有3180名会员。
随着用户越来越多,生态也越来越完善。如果真如专家所预料,那么两到三年后,架构市场将发生突变,两种主流架构将推动卡脖子能力,倪光南的愿望就会实现了!
届时,即使X86和ARM为了争取市场,也会主动开放授权,不再进行卡脖子限制!
抑郁症是一步一步的吗 抑郁症康复后的最后一步
抑郁症是一时的吗,抑郁症是一下子好的还是慢慢好的,抑郁症是不是很普遍,抑郁症是瞬间走出来吗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会这样?――张国荣
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
抑郁就像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丘吉尔
7月5日晚,因抑郁症而轻生去世的名人中又多了一位,正如自己在《月光爱人》中最后一句唱的那样,李玟“为了爱沉睡,到永远”……
最近几年,抑郁症的话题屡屡冲上热搜,这不是第一起:
2019年,韩国著名女艺人崔雪莉不堪抑郁症的多年折磨自杀;2022年,在一场对话中,俞敏洪坦言曾想从20层高楼跳下去;而今年初的“胡鑫宇事件”,有心理专家推测或由微笑型抑郁症引起。
可以说,抑郁症正不分年龄、职业地悄然蔓延开来。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统计,抑郁症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全球第二大疾病,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为18%。
2022年发表的《柳叶刀――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指出:抑郁症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标准化死亡率的 20 倍,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危机,且日趋严重。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也显示,目前中国有近5000万国民饱受抑郁症的困扰,其中青少年、女性、失语老人是三个尤其应该予以关注的群体。
与大多数疾病一样,抑郁症也遵循“早发现,早治疗”的黄金原则,而且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预防的。
但现实却是,即使在高收入国家,都有约一半的抑郁症患者未得到诊断或治疗,而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一比例更是达到 80~90%。
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眼下更为紧迫的任务是了解一些关于抑郁症的基本知识,一旦发现一点苗头,好及时采取措施,才不至于酿成悲剧。
每个人离抑郁症可能只有一步……
抑郁症不仅仅是
觉得“抑郁”那么简单
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抑郁症,阿信会想起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的说法:一只黑狗。
“请想象有一只黑狗,紧随在你的身边。任何人看到都以为它是一只再寻常不过的动物,然而只有你知道这只黑狗的不寻常之处――它以摄取你的所有情绪为食。
你不知道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跟着你的,你只知道自从发现它在你身边之后,你周围的一切好像都变得暗淡无光、模糊不清。
你的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那只黑狗的身影,它已经长得太高太大以至于你被压得喘不过气。你的睡眠不再规律,时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时而昏昏沉沉、久睡不醒。你悲痛欲绝,甚至于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这只黑狗,折磨着许多人的生活。有人会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矫情病,是当代人给自己坏情绪找的借口,事实上,抑郁症已经是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
抑郁症的恐怖之处或许不在于死亡,而在于你很难分辨――很多人分不清抑郁情绪和抑郁症。
从抑郁情绪发展到抑郁症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以两周的时间为分界线。
两周是众多精神领域专家商定的时常标准,不足两周的情绪低落就是抑郁情绪,如果超过两周还无法自行调节恢复,就有可能是抑郁症。
下面这个抑郁症诊断的5个标准,可以帮助大家自测:
1. 以下两种情况必须满足其中之一:
1)抑郁心境或悲伤
2)对于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悦
同时,至少存在以下状况中的4种:
1)体重改变或食欲改变
2)失眠或嗜睡
3)感到不安烦躁,或者言语和运动迟缓
4)疲乏或失去能量
5)感到无价值或内疚
6)难以集中注意力或难以做决定
7)经常想死或自杀,计划自杀或企图自杀
2. 相关症状几乎每天都有,并且持续不少于两周
3. 引起巨大痛苦,社会、职业或其他关键方面功能受损
4. 症状并不是由毒品、药物、精神病性障碍或其他躯体疾病所致
5. 未出现过躁狂或轻躁狂
只有当以上5个标准都全部符合的时候,才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这本书借用网上流传的一句话对抑郁症有着解释:抑郁症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抑郁症最可怕的,是不可控的机体机能的退化,还有不可控的思维认知的改变。
无论是身陷抑郁情绪还是抑郁症,都请牢牢记住:你不是唯一有这些感觉的人,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并且至今仍然好好活着。
有这些感觉也不是自己矫情,不必自责。
一定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何对待抑郁症患者
同情心?不,同理心!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家人、爱人、朋友……那些最亲近的人得了抑郁症时,我们往往会“关心则乱”。
“我理解你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伤心难过的时候……”
“加油,你努努力就一定好起来的……”
”想开点,你怎么这么想不开呢。“
“想开点”就跟“多喝热水”一样苍白无力
要是能想开,就不会抑郁了
这种话对抑郁症患者来说不仅没有任何帮助,还会加重他们的负担,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都非常的敏感,任何的指责和怀疑,都有可能诱发抑郁症发作。
多倾听,不指责,才是对抑郁症患者最好的帮助。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就讲述了一个很好的陪伴视角。
妻子小晴是一个宅家懒散的漫画家,丈夫{野干夫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上班族。影片的开头,丈夫出现了抑郁症的症状,在医生的诊断下,确诊了抑郁症,开始吃药治疗抑郁。
愧疚感,也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小晴一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关心着他。
比如,当丈夫痛哭,觉得自己睡午觉对不起社会时,小晴教他如何舒服地睡午觉,陪他一起四肢懒懒散散地摊开在地上。
当丈夫看着他们养的爬虫igu是冷血动物,感叹说“我也想成为爬虫类”时,小晴把丈夫的手放在自己的胸膛,和他说:“变成爬虫类就没有这么温暖了哦。”
在这部影片里,除了专业的医学治疗,身边人的陪伴和付出也是让抑郁症丈夫能够一点点好起来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也同样有抑郁症患者,在家人朋友的陪伴下,抵抗抑郁、战胜抑郁。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希瑟・B・阿姆斯特朗,是一个深受抑郁症折磨的单身妈妈,她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十死换一生》,期望让更多的人理解身边的抑郁症患者。
她意识到,身边人该真正如何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处境――不一定感同身受,但是要宽容理解――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希瑟在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哭着说:“求求你,求求你让我死。”
当希瑟第一次治疗,她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女儿开始被麻醉,失去意识陷入“脑死亡”,身为一个母亲,她恐惧、害怕、不安但从未说出口。
希瑟的继父罗布也一直在帮助她,他每次治疗都开车送她过去,又接她回来,一次又一次,一次不落。
继父见证了她的抑郁症带给了母亲多大的折磨,但他从未怪她,而是一次次来接送她、陪着她,在她无意识躺在床上的时候,珍视那些默默流逝的瞬间――她什么时候能再次自主呼吸?
还有希瑟的朋友,开始治疗前2个月的一个晚上,希瑟躺在浴缸里,忍不住想待在水下不出来,她给朋友发了短信:“我觉得你应该过来一趟,我不该自己一个人待着。”
刚发出她就后悔不已,觉得不该给朋友这么大的压力,又立刻发了新的信息:“其实我没什么事,你不用过来。”
朋友几乎是立刻打来了电话:“我现在马上过去,该死的,你最好给我老老实实开门。”当晚,朋友带着希瑟钻进被窝,轻轻抚摸着她的头发:“我今天晚上不走了,陪你一晚上。”
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她从自己又大又空的房子搬出来,搬进一个小巧舒适的房子里。当看着家里所有人、好友们都来帮忙时,希瑟心里生出了这样的感受:
“我坐在门廊上,阳光透过遮阳蓬,洒在我的脚趾头上,我不想死了。”
陪伴一个抑郁症患者,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能够尽量去理解患者,具备同理心。
关于抑郁症
这里有一份书单
《我在精神病院抗抑郁》
第一视角剖析了真正的抑郁症
并记录了真实的精神病院里
那些人所不知的悲欢故事与真情冷暖
《抑郁症自救手册》
23种实用策略与技巧
打破消极认知与行为恶性循环
让生活再次充满活力,恢复色彩
《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一本有温度的实用指南
建立科学的认知
《男友说我得了抑郁症》
豆瓣阅读86万次感动点击
来自“抑郁星人”的内心独白
正视成长伤痛,走出心灵孤岛
治愈年轻人莫名其妙的不快乐
《不被理解的少年》《少年发声》
案例覆盖了
焦虑症、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
为家长们提供新的视角
以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
《走出双相情感障碍》
作者用自己20多年与双相情感障碍共存的经历
道出真实的患者生活、工作、亲密关系、社会交往
《过度努力:为什么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心理咨询师周慕姿选取了自己的8个来访者的故事
通过与这8个来访者步步深入地沟通
陪伴他们经历从探索、抗拒、觉察到行动的全过程
帮助他们做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
《当你被看见》
国内资深心理咨询师胡素卿的作品
结合接访实践
讲述了9个身处不同人生困境的人
经由心理咨询获得成长和新生的过程
-End-
原标题:《从今天起了解抑郁症,我们每个人离它可能只有一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