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 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电脑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网络培训,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标准陕西省中小学课时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文件

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深入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不断完善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实施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推进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发挥义务教育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确保规范实施。以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落实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综合评价等要求,严格执行我省义务教育学校课程管理规定,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科学实施,规范有效。

(三)注重改革创新。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城乡、地域和校际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整体谋划,统筹实施,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全过程规范管理

1. 明确课程设置要求。我省义务教育课程实行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六三”学制安排。学校须按照《陕西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试行)》(见附件,以下简称《课程设置表(试行)》),开齐开足开好课程,着力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增进课程效能。

2. 科学安排教学时间。一至九年级每学年共39周。其中,一至八年级新授课时间35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九年级新授课时间33周,第一学期复习考试时间1周,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3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学校机动时间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合理用于安排科技文体活动等。九年新授课总计9522课时,一至二年级每周26课时,三至六年级每周30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34课时。鼓励学校结合实际,自主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但须符合《课程设置表(试行)》规定的相应学段课时数的上下限要求。

3. 鼓励实行弹性课时。每周按5天安排课时教学,小学按每课时40分钟计算,初中按每课时45分钟计算。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差异,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但须确保新授课周总课时长符合相应规定,即:一至二年级新授课周总课时长为1040分钟(26课时×40分钟),三至六年级新授课周总课时长为1200分钟(30课时×40分钟),七至九年级新授课周总课时长为1530分钟(34课时×45分钟)。

4. 严格落实国家课程。确立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严禁增减国家课程科目和课时,做到应教尽教,不追赶进度、不超越难度。其中,英语课程的开设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学校可在一、二年级开设,供学生选修,内容以听说为主,平均每周不超过1课时。劳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各校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开设。

5. 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地方课程由省教育厅统筹规划,原则上在部分年级设置,以省情教育为主,着重挖掘陕西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红色文化、经济民生、社会风俗和科技创新等资源的育人价值,丰富学生课程体验,增进学生对陕西省情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 合理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健全教师、社会专业人士及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机制,设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代表、教研员、校外专家等人员组成的课程审定专门机构,自主审定校本课程内容,形成校本课程纲要,报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校本课程育人目标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贯通一致,内容上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避免交叉重复。原则上不对专题教育独立设课。

7. 严格课程教材管理。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各地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违规擅自设置市级或县级地方课程及编写教材,省级地方课程教材必须经省级教材委员会审定。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积极倡导以实践活动手册、学习资源包、活页、汇编等形式呈现。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不得使用境外教材。

(二)加强全链条衔接实施

8. 深入推进“三个课堂”。树立义务教育“大教育观”和“大课堂观”,精准把握课堂革命的核心要义,扎实推进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第一课堂”,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校内资源场所“第二课堂”,走出校门以外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的建设,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好幼儿园和小学、小学和初中的科学衔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9. 着力改进实验教学。严格按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完善实验教学体系,编制具体实验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实验教学方式,规范实验教学实施,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保障实验教学条件,健全实验教学评价机制,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强化实验教学安全管理,切实完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10. 重视日常学业评价。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完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实行素养立意的日常教学评价。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理解、互动参与、学习态度、学业成就等表现,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元主体评价作用,综合运用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评价制度,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

11. 严控考试测验次数。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鼓励通过情境化、游戏化、项目化等方式评价学生学业表现;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名义变相组织考试。初中毕业年级可在第二学期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在总复习阶段组织1~2次模拟考试。坚持规范考试实施,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

(三)加强全覆盖学习研究

12. 开展专项培训。健全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工作体系,分级、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确保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学习实现人员全覆盖、学段全覆盖和学科全覆盖。省级主要面向教育行政干部、校长、教研人员以及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地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本地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和各学科教师的培训,总体培训方案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定期开展校本研修,总体培训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3. 加强教研指导。发挥各级教科研部门、高等师范学校、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引领作用,组建各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围绕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等问题,集中力量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深入学校、课堂、师生开展教学实践性研究,指导建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

14. 聚焦改革重点。坚持素养导向,推进综合学习,切实开展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每门课程原则上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关注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把握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向,减少机械记忆试题和客观性试题比例,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

15. 突出数字引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数字化促进课程教学提质扩容,重视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积极开发优质数字课程,持续做好基础教育精品课建设和遴选工作,全面改善数字化教学条件,着力营造泛在化学习环境。用好数字化管理应用平台,主动开展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智慧课堂、智慧作业、网络教研等课程教学数字化技术多场景应用,发挥大数据分析在课程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情况诊断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数字化大教育、大课堂和大教研。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主体责任,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省教育厅负责全省义务教育课程的宏观管理、整体规划、统筹部署等工作。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别负责义务教育课程的具体管理、指导建设、条件保障和课程教学组织、落实课程育人等工作,持续优化管理制度,更新管理方式,协调解决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二)完善课程资源。各地、各校在用好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及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场馆资源,统筹发掘乡土民俗、工厂社区、山川名胜、先锋模范等特色文化、日常生活、自然地理、社会人力资源的育人价值。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陕西教育扶智平台等公益性数字资源库,有机整合数字化课程资源,探索构建校际优质课程共建共享机制,依据教学需要打造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体系。

(三)强化督查指导。各地、各校要加强对执行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本实施办法的过程性督查,把执行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和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的重要内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课程实施过程的检查指导,重点关注学校课程开设、课程标准落实、教材使用、课程改革推进等情况,督促各校开齐上好各类课程。学校要建立课程质量监控制度,制订考核、奖惩等措施,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四)优化教育生态。各地、各校要加强宣传引导,为课程实施营造良好环境,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及时挖掘先进典型、总结推广经验,踊跃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课程与教学管理示范基地创建、精品课程培育等工作,推动涌现更多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典型范例。

编辑 | 炜琳

初审 | 陈浩

终审 | 徐公

原标题:《陕西印发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

阅读原文


测绘转型与融合的思考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转型与发展

测绘行业改革,测绘行业业务拓展,2021测绘行业走向,测绘行业何去何从

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提出,面向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明确了“为数字中国建设打造统一的时空基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的数据要素保障、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营造优良环境、为构建新安全格局严守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底线”的方向任务。新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击鼓催征。《中国自然资源报》特开设“转型升级之路”栏目,邀请院士专家及自然资源部门、测绘行业代表畅谈对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路径的思考和探索,以飨读者。

今年5月,自然资源部在长沙召开了全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会议,要求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如何转型升级,才能充分发挥时空信息数据要素价值,全面有效地支撑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近一年来反复思考的问题。

“要通过提供无所不在的时空连接、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充分发挥时空信息的价值与作用,切实地推动其在数字经济、数字生活、数字治理等方面的深层次、高水平应用,实现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6月27日,陈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转型是大势所趋,时空信息大有作为

“转型是大势所趋。”陈军认为,首先,高质量发展对时空信息赋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高质量发展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地理空间中进行的,具有显著的时空特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其重要特征是整体性、空间性、连续性,分别指向专题属性、地理空间、时空序列。”在他看来,无论是单一领域或行业的数字化赋能,还是面向全社会的全局性赋能,都离不开时空信息的支撑。时空型赋能是数字化赋能的高级形式,其本质是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信息需求,通过时空数据增强、时空技术嵌入和时空服务协同等方式,发挥时空基底、时空关联、时空伴随、时空契合等作用,助力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政府治理“要素、流程、组织”的有效变革与重组。

其次,要实现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两支撑、两服务”这一定位,亟须更新观念、科技创新、跨界融合,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与技术产品。对于国家和地方测绘部门而言,亟须提出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研制实景三维的新产品、研发智能化测绘的新技术,从传统基础测绘走向新型基础测绘。

“服务高质量发展,时空信息大有作为。”陈军认为,一方面,当前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内外部环境、产品、生产服务模式、知识体系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多年发展,以空间定位、对地观测、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测绘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与相关科技的交叉融合渐成常态,获取、处理、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时空信息在高质量发展条件研判、环境调查、状态监测、过程洞察、趋势预见、跟踪问效、模式重塑创新等方面将发挥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陈军也表示,以时空信息技术支撑数字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当前仍面临着不少挑战。如高质量发展对时空信息的精细程度、时间频度、服务方式等提出了诸多新要求,迫切需要提供高质量时空信息,支撑高层次时空分析,实施高水平时空赋能。

找准转型切入点,发掘时空信息赋能潜力

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今天,时空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信息资源和核心生产要素,被公认为新型基础设施,在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高质量发展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时空信息的作用,全面有效地支撑国家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已提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

陈军表示,在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找到最佳切入点,充分发挥时空数据要素保障的重要优势,打好“时空信息”这张牌,对于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一是赋能数字政府。时空信息通过提供时空关联与融合、时空计算与分析、时空推理与服务等功能,在支撑数字治理过程中的时空逻辑与内在契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打破层级、地域、部门、业态的限制,实现条块结合与部门联动的治理合力,打通线上线下的治理资源,实现大范围匹配后的资源精准分配或科学分工。

二是赋能数字经济。在时空信息的支持下,通过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的协同作用,经济活动主体可以突破沟通和协作的时空约束,重组生产要素,重构发展模式,重塑发展态势,实现跨地域、高效率的供应、生产和服务。例如,在实景三维的支持下,电力部门不仅能够进行风、光资源时空分布的调查监测、电网线路巡检、灾害应急响应等,而且能够通过生产、服务、消费等有关环节的时空连接,开展跨越时空限制的生产要素供需匹配、资源优化动态调度等,实现供应链、生产链和服务链等全链条的智能互联。

三是赋能数字社会。当前,时空泛在感知与高效传输的能力不断提升,各类社会治理的时空信息平台不断涌现,为治理信息化、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提供了先进手段,大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通过实景三维与建筑信息模型、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室内空间和各种物件的安全精细管理、应急处置方案的分析模拟,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优化人居环境,重塑空间功能结构等,促进民生与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性、公平性、优质性分配和评估,助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赋能路径

虽然测绘地理信息已进入千家万户,数字化测绘产品与服务已逐步渗入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和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重要的时空基底与生产要素信息基础设施,但在陈军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就整体而言,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数据开放共享水平还不够高,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深度不足,与当前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时空数据要素究竟怎样用,才更有效率?现实中存在的“数据海量、信息爆炸、知识难求”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

陈军认为,时空型赋能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无处不在的时空连接。时空连接是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框架,有效关联国土空间范畴内的各种信息,实现集成建模与综合表达,形成全域覆盖、尺度多元的数字国土空间,为时空计算和时空智能奠定基础。在“数字中国”的大厦中,三维时空信息相当于大厦的三维空间框架。将国土空间范围内的有关实体与要素数字化,形成实体化、立体化、真实化的实景三维数字空间,既是一种新理念,也催生着一套新技术,提供一代新产品。最终形成全域覆盖、尺度多元的数字国土空间,便于全社会充分地利用和共享。

二是无时不用的时空计算。时空计算是依托算法和算力,支撑各种算法的实时调用与有效组合,完成海量时空大数据的计算处理。应该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从海量时空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时空知识,提供数据―信息―知识服务。

三是无所不及的时空智能。时空智能的核心是通过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提升主体的自主行为能力,使之能够通过自监督甚至无监督的方式设计并执行治理方案,从而优化治理手段、完成治理任务和改进治理绩效。时空智能是以高质量时空信息为基础的,可通过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全域、全量、全息、动态”的同构映射,与时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耦合,实现时空感知、时空认知和时空计算。例如,在实景三维数字空间与现实地理空间实时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时空型监测、反馈、调控与服务,在三维数字空间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再回馈至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及人类活动的“社会空间”,从而实现信息化条件下的智能化应用。

以时空信息助力数字化发展、赋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陈军指出,从技术的角度看,这涉及时空数据获取、信息处理、知识产生、智慧应用的全链条。他建议,应瞄准时空信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攻克时空连接、时空计算、时空智能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制以实景三维中国为代表的新一代时空信息产品,建设高水平时空计算的算力基础设施,实施多层次的时空知识工程,提供高品质的时空信息,支撑高层次的时空分析,开展高水平的时空赋能。

原标题:《陈军院士谈测绘地理信息转型升级》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