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中的表现和作用 设计心理学的6个设计理论是什么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你是否有在听别人说某某原理法则时一脸懵B的时候?明明知道这个原理却说不出它的名字?不要紧,本文就来介绍与人机交互设计相关的15个常见的设计心理学原理,约13000字,帮助你了解产品的定位,需求目的和交互逻辑,洞悉用户的各种行为,也为自己的设计予以理论支撑。
1956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对人类短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他注意到年轻人的记忆广度为5-9个单位,就是7±2法则。与席克定律类似,神奇数字 7±2 法则也经常被应用在移动应用交互设计上。
因为人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它通过把信息分成块和单元来处理复杂问题。7±2法则应用很广泛,例如iPhone通讯录中的手机号码被分割成”【【微信】】“的形式,还有银行卡号、身份证号,我们总是喜欢把一长串数字拆分开来读写,目的就是降低记忆成本,提高信息的易读性,从而达到视觉防错的作用。
Web导航栏选项卡数量不超过9个
在设计网页导航时,如果希望用户记住导航区域的内容或者一个路径的顺序,那么数量应该控制在7个左右(不超过9个),如苹果、Dribbble、behance等网站的导航分类。
Web导航栏选项卡数量过多时
如果导航或选项卡内容很多,可以用一个树状层级结构来展示各级别关系,但要注意其广度和深度的平衡。例如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和Dribbble,把更多子类别收在二级目录里。
移动端选项卡导航
在移动端应用设计中,常见的电商app例如奈雪和乐凯撒分类模块,两个产品的商品分类布局形式很相似,都是用了选项卡的方式来分类商品,层级明确,相应的提升了用户找寻单品的效率。
Tabbar区标签最多不超过5个
在移动应用设计中,底部Tabbar最少3个,最多为5个(几乎没几个超过5个),这样做除了减轻用户记忆负担,超过5个会降低视觉和操作上的体验。事实上就算只有4个,我们也经常想不起微信底部的4个Tab分别是啥。
顶部导航栏页签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app顶部导航栏的页签数量都严格遵循了7±2法则,虽然在横轴可无限滑动,
但在显示区域只保持7±2法则的显示数量,例如马蜂窝、飞猪旅行等。
金刚区图标不超过8个
我们常说的“八大金刚”就是一屏显示8个图标,超过的则放在第二屏。如果两行10个,往往第十个是“更多”入口,总的来说也没超过9个。
banner文案不超过9个字
产品运营banner主文案字数通常控制在9个字以内,在设计时也通常把长标题一分为二排两行,便于用户快速阅读,提升点击率。
在交互设计中,7±2法则是减少用户认知负荷,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预见性,避免在不断为产品添加功能时,破坏原有的视觉基础。
0无需说明书
乔布斯曾说过:“苹果应该创造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产品,即使没有用户指南”。
1 一看就会
简单易懂,看一眼就明白你想说什么,不用教学就知道怎么用。
2秒法则
所谓“2秒法则”,是指用户在使用某类系统时的等待时长不超过2秒。在极短的时间内展示重要信息,给用户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里的2秒只是一个象征意义上的表达,也许有一点随意,但是这却是一个合理的数量级。我们熟知的“F”浏览模式其实就是间接缩短用户看到重要信息的时长,达到快速浏览的目的。
进入App的首页加载时间如果过长就会导致用户产生厌烦情绪,很容易退出甚至卸载App的行为。因此我们看到许多应用将首页加载时的空白页进行占位图设计。
下拉刷新也是一个设计点,为避免刷新时间过长,设计师通常会在加载动画上做文章。充满趣味性的动效能安抚用户焦躁不安的心情,无形中降低了用户对等待时间的感知。
APP里面的banner设计要有视觉冲击力,如果两秒之内没有抓住用户的眼球,可能就被用户忽略了。
因此,在设计互联网产品的页面时,用户等待的时间越短,用户体验越佳。反之,就会让用户产生焦虑的情绪。
3次点击法则
用户在3次点击之内如果还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信息或了解网站特色,他们就会离开该网站。这条原则突出了清晰的导航,符合逻辑的结构和易于理解的网站层级的重要性。(来自《众妙之门》P133)
其实在交互体验中,点击的次数往往是无关紧要的。只要每次点击都是无需思考的,毫不费力地顺势进行,那么用户的挫败感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你的网站能够让用户知道他在哪里,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并且能够让用户了解如何完成目标,这样的点击即使有10次也是没有问题的。例如,在京东购买一件商品需要经过“立即购买>确定>提交订单>选择支付方式”4次点击才能到订单支付页面完成购买,这过程中可能还穿插其他的点击行为(比如选择地址、优惠券),用户并没有感受到不方便,使用过程流畅而自然。
小米11 ultra120倍变焦演示 小米11ultra上市了没
我的这款小米11ultra是6月1号购买的无线充电套装版。因为小米手机是618全程保价的,所以本着早买早享受的心情1号就买了。
谁知道17号领券又降了300,但是没有无线套装的可以保价,有无线套装的无法保价,我是被小米背刺了么。
原来知道小米手机降价快,没想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
手机外观:11u的外观很有辨识度,背面一眼就能看出来。
参数配置:
小米11 ultra 的硬件参数我愿意称之为豪华。
外观方面采用了4曲面屏幕配合陶瓷后盖,虽然手机重量不低,但是在手感和手机质感的营造上,4K以内的价位,我认为是无出其右的。
屏幕材质采用了三星的E4材质,支持2K+120Hz,10bite色深。
相机采用了一颗大底GN2+两颗IMX 586。
配备了5000毫安时大电池,并且有67W有线+67W无线的快充。
使用感受:
我的手机6月3号到手的,看盒子上的包装显示手机是5月份生成的,这个日期是换货机和后封机的概率会比较小吧。
上面提到了小米11ultra的硬件参数是特备的豪华,但是它的实际使用体验到底怎么样呢?
我的日常使用场景:京东,值得买,微信,照相,抖音,淘宝。基本就是这几个软件。手机并不玩游戏。
屏幕配置是2K+60Hz,并没有开120Hz,没有开DC调光。
先说热不热:
最近天气并没有很热,室温在28度左右。日常使用的温度在36-40度左右,带着手机壳会感觉到温热。这个温度下,手机调度是没有问题的,没有卡顿掉帧的现象。但是户外屏幕会强制降亮度,这个就很烦人,虽然这块E4的峰值亮度很高,但是温度一高就太暗了,完全埋没了这块优秀的屏幕。
整机手感:
用小米11ultra之前,我的上一部手机是iPhone11,我感觉从iPhone11换到小米11ultra上,并没有感觉很重,反而感觉很轻薄。
iPhone11带壳的重量也在220多克左右了,小米11ultra带壳重量不到260克,其实相差不大。得益于小米的曲面屏幕与相对比较薄的机身,我感觉比原来的iPhone11的手感更好一点。
屏幕感受:
屏幕日常使用感觉很舒服,没开DC,长时间使用并没有感觉很刺眼。颜色显示很舒服。
11系列屏幕的R角与机身边框的R角不同,确实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很别扭,但是戴上原厂的清水套就好了,屏幕的R角与清水套的R角基本是一致的。
充电感受:
充电很快,有线无线充电速度基本一致。
这个MIUI版本下,充电充满在40分钟左右。
这个充电真的是可以改变我日常充电习惯。现在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把手机放在无线充上,有洗漱+吃饭的时间就可以把手机充满了,手机玩一上午,中午吃完饭还能有40%左右的电量,把手机充上,可以一直用到晚上。
耗电情况:
日常亮屏,1小时的耗电在15%-20%之间,虽然有5000毫安时的大电池,一般这个电量只能支撑5小时左右的亮屏续航。
影像系统:
个人认为小米11ultra的影像系统调教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这套硬件应有的水平,这款手机有时候照出的照片并没有比我原来P40Pro好。
副屏体验:
小米11ultra的这块副屏可以显示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日常使用的频率也不是很多,我主要是用于主摄照相的副屏预览。
MIUI使用感受:
在我用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没有遇到特别发热的情况,所以MIUI表现的还算稳定。
这几天遇到的问题,有时候指纹解锁会失败,解锁会掉帧和卡顿。屏幕有时候触控过于灵敏,有时候突然跳转到别的界面。其他问题暂时没有遇到。
此外MIUI的功能性不用怀疑,人们都是在网上说MIUI卡,掉帧。但是没人说MIUI功能不好。
还有一个小tips:MIUI一定要把扩展内存关了,要不然可能会遇到莫名的卡顿。
关于保修:
因为11系列可能存在烧wifi的问题,所有小米官方多提供半年延保,在小米社区里申请。
这几天618赶上有活动,我又花了120多买了一年的延保。现在一共是2年半的延保。我感觉够用了,万一手机真出现什么问题,有保修终归是好的 。
总结
个人感觉各位同学一定要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想要一部什么样的手机。
小米11ultra是一款非常有特点的手机,它的上限很高,同时它的下限也是非常的低。
优秀的手机硬件与比较拉胯的手机软件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果能接受它的缺点,它是一台非常称心的手机,在不到4K的价位了,我还是比较推荐的。
最后小米11系列的二手保值率非常的不好,因为官降的太厉害了,所以考虑保值率的同学就不用考虑这款手机了。
..淘宝互助群2023 618 活动方案怎么写啊,淘宝互助群2023 618 活动方案怎么写啊,2023淘宝互助有几次机会,这个天猫618 理想生活狂欢季淘宝群互助群是什么很棒,成员们热心分享,解答疑惑。你一定会喜欢的! 2023年 618天猫理想生活狂欢季需要大家助力,自己的力量还是太薄弱了,无法完成邀请助力任务,而互助群里最不缺的就是人。618淘宝狂欢节淘宝互助群2023 618 活动方案怎么写啊,天猫6182023淘宝互助有几次机会,赶紧加入大家庭吧。一起来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