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最全NVDIA GPU参数列表: 3090,4090, A40, A30,V100, A100, A800性能参数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1)GeForce RTX 4090
GPU 引擎规格: | N【【微信】】核心数量 | 16384 |
加速频率 (GHz) | 2.52 | |
基础频率 (GHz) | 2.23 | |
显存规格: | 标准显存配置 | 24 GB GDDR6X |
显存位宽 | 384 位 | |
技术支持: | Ray Tracing Core | 第 3 代 |
Tensor Cores | 第 4 代 | |
NVIDIA 架构 | 【【微信】】 | |
支持?N【【微信】】 | 3 | |
支持?NVIDIA Reflex | 是 | |
支持?N【【微信】】d> | 是 | |
支持 PCI Express 第 4 代 | 是 | |
支持 Resizable BAR | 是 | |
支持?N【【微信】】ce? | 是 | |
支持?N【【微信】】 | 是 | |
支持 NVIDIA FreeStyle | 是 | |
支持?N【【微信】】 | 是 | |
支持 N【【微信】】 | 是 | |
支持?N【【微信】】? | 是 | |
Game Ready 驱动 | 是 | |
支持?N【【微信】】 驱动 | 是 | |
N【【微信】】 | 是 | |
支持?Microsoft DirectX12 Ultimate | 是 | |
支持 N【【微信】】? | 是 | |
支持 N【【微信】】(SLI-Ready) | 否 | |
支持 【【微信】】, OpenGL 4.6 | 是 | |
NVIDIA 编码器 (NVENC) | 2x 8th Generation | |
NVIDIA 解码器 (NVDEC) | 5th Generation | |
AV1 编码 | 是 | |
AV1 解码 | 是 | |
CUDA 能力 | 8.9 | |
支持?【【微信】】 | 是 | |
显示器支持: | 最高数字分辨率和刷新率?(1) | 4K 240Hz 或借助DSC技术支持,显示8K 60Hz HDR效果 |
标准显示器接口 | HDMI(2), 3x DisplayPort(3) | |
可支持的多显示器数 | 4(5) | |
HDCP | 2.3 | |
显卡尺寸: | 长度 | 304 mm |
宽度 | 137 mm | |
插槽 | 3 插槽 (61mm) | |
温度和功率规格: | 最高 GPU 温度 (℃) | 90 |
显卡功率 (W) | 450 W | |
要求的系统功率 (W)?(4) | 850 W | |
辅助电源接口 | 3 x PCIe 8-pin 转接线(附赠适配器)或 1 根支持 450W 及更大额定功率的第 5 代 PCIe 接口电源线 |
0)GeForce RTX 3090显卡,好像没有单双精度数据?
GeForce RTX 3090?Ti | GeForce RTX 3090 | ||
---|---|---|---|
GPU 引擎规格: | N【【微信】】核心数量 | 10752 | 10496 |
加速频率 (GHz) | 1.86 | 1.70 | |
基础频率 (GHz) | 1.67 | 1.40 | |
显存规格: | 标准显存配置 | 24 GB GDDR6X | 24 GB GDDR6X |
显存位宽 | 384 位 | 384 位 | |
技术支持: | RT Core | 第 2 代 | 第 2 代 |
Tensor Cores | 第 3 代 | 第 3 代 | |
NVIDIA 架构 | Ampere | Ampere | |
Microsoft DirectX12 Ultimate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VIDIA Reflex | 是 | 是 | |
N【【微信】】d> | 是 | 是 | |
PCI Express 第 4 代 | 是 | 是 | |
Resizable BAR | 是 | 是 | |
N【【微信】】ce?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VIDIA FreeStyle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支持 Game Ready 驱动程序 | 是 | 是 | |
N【【微信】】 驱动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微信】】? | 是 | 是 | |
N【【微信】】(SLI-Ready) | 是 | 是 | |
【【微信】】、OpenGL 4.6 | 是 | 是 | |
HDMI 2.1 | 是 | 是 | |
DisplayPort 1.4a | 是 | 是 | |
NVIDIA 编码器 | 第 7 代 | 第 7 代 | |
NVIDIA 解码器 | 第 5 代 | 第 5 代 | |
CUDA 能力 | 8.6 | 8.6 | |
【【微信】】 | 是 | 是 | |
显示支持: | 最高数字分辨率?(1) | 7680x4320 | 7680x4320 |
标准显示器接口 | HDMI(2), 3x DisplayPort(3) | HDMI(2), 3x DisplayPort(3) | |
可支持的多显示器数 | 4 | 4 | |
HDCP | 2.3 | 2.3 | |
Founders Edition 显卡尺寸: | 长度 | 12.3" (313 mm) | 12.3" (313 mm) |
宽度 | 5.4" (138 mm) | 5.4" (138 mm) | |
高度 | 3 插槽 | 3 插槽 | |
Founders Edition 热功率规格: | 最高 GPU 温度 (℃) | 92 | 93 |
显卡功率 (W) | 450 | 350 | |
推荐系统功率 (W)?(2) | 850 | 750 | |
辅助电源接口 | 3 个 PCIe 8-Pin 辅助供电接口(盒装适配器)或负载可达 450W 或更高的第五代 PCIe 接口 | 2 个 PCIe 8-Pin 接口 |
1)
A40:
The N【【微信】】he most demanding visual computing workloads from the data center, combining the latest N【【微信】】ure RT Cores, Tensor Cores, and CUDA? Cores with 48 GB of graphics memory. From powerful 【【微信】】ccessible from anywhere to dedicated render nodes, N【【微信】】ration NVIDIA RTX? technology to the data center for the most ad【【微信】】sualization workloads.
居然没有单双精度。
带宽也不行。
?
2)
A30:
Built for AI inference at scale, the same compute resource can rapidly re-train AI models with TF32, as well as accelerate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applications using FP64 Tensor Cores. Multi-Instance GPU (MIG) and FP64 Tensor Cores combine with fast 933 gigabytes per second (GB/s) of memory bandwidth in a low 165W power en【【微信】】, all running on a PCIe card optimal for mainstream servers.
?3)A100
N【【微信】】采用全新Ampere安培架构的超大核心GA100,7nm工艺,542亿晶体管,826平方毫米面积,6912个核心,搭载5120-bit 40/80GB HBM2显存,带宽近1.6TB/s,功耗400W。
N【【微信】】PU 可在各个规模下为 AI、数据分析 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提供出色的加速性能,为全球的 高性能弹性数据中心提供强劲助力。作为 NVIDIA 数据中心平台 的引擎,与前一代 N【【微信】】? 相比,A100 可使性能提升高达 20 倍。A100 可高效扩展,也可借助多实例 GPU (MIG)技术划分 为 7 个独立的 GPU 实例,从而提供统一的平台,助力弹性数据中 心根据不断变化的工作负载需求动态进行调整。 N【【微信】】 技术支持广泛的数学精度,可针对每个 工作负载提供单个加速器。最新一代 A100 80GB 将 GPU 显存 加倍,提供 2TB/s 的全球超快显存带宽,可加速处理超大型模型 和海量数据集。 A100 是完整 NVIDIA 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该解决方案由 硬件、网络、软件、库以及 NGC? 目录中经优化的 AI 模型和 应用等叠加而成。作为适用于数据中心且功能强大的端到端 AI 和 HPC 平台,A100 可助力研究人员获得真实的结果,并能将解决 方案大规模部署到生产环境中。
可惜不让在中国卖,万恶的鬼佬。
?4)V100
NVIDIA? 【【微信】】 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 高性能计算 (HPC) 和图形计算的强力加速器。【【微信】】 采用 N【【微信】】? 架构,可在单个 GPU 中提供近 32 个 CPU 的性能,助力研究人员攻克以前无法应对的挑战。 V100 已在业界首个 AI 基准测试 MLPerf 中拔得头筹,以出色 的成绩证明了其是具有巨大可扩展性和通用性的当今世界上 强大的计算平台。
比A100差不些,但是比A30好一些。
美国人脑壳也是逗比
5)A800
?NVIDIA将面向中国用户推出新的A800 GPU,用于替代A100,其符合美政府出口管制政策。根据美政府的政策,用于出口的芯片数据传输率不得超过600GB/s,N【【微信】】则设定在400GB/s。但其他规格尚不清楚,比如核心数量、运行频率、显存、功耗等。
,英伟达和 AMD 就表示,包括英伟达的数据中心芯片 A100 和 H100 等产品,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清单。
而据英伟达的说法,新的 A800 可以替代 A100,两者都是 GPU(图形处理单元)处理器。芯片经销商 OMNISKY 容天官网介绍的英伟达 A800 GPU 信息显示,新的芯片数据传输速率为每秒 400GB,低于 A100 的每秒 600GB,代表了数据中心的性能明显下降。而且,A800 支持内存带宽最高达 2TB/s,其他参数变化不大。
英伟达 黄仁勋 核弹级gpu 英伟达历代显卡发布时间表
本文由游民星空用户“GKBoardFEI”原创,转载请征得作者同意。
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GKBoardFEI,最近突发奇想要将老黄与他的图形芯片帝国的故事展现给大家,花了好几天收集资料与图片,终于今天跟大家见面了,也不枉这些天的努力,希望各位看官能看的尽兴;
文中图文资料来源网络各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文中如有错误还请各位大佬包涵及告知,谢谢;
========================================================
单纯想看【显卡发展史】的朋友可以移步这里查看:【网页链接】
========================================================
一:人物简介
黄仁勋(Jensen Huang,译:黄健生、黄健森),美籍华人,祖籍浙江省青田县。
NVIDIA(英伟达)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1993年创办NVIDIA(全球最大显卡芯片厂商)。
英伟达,这家当年小众的图形处理器厂商在黄仁勋的领导下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和全球第七大半导体供应商。
而该公司的CEO黄仁勋也凭借其非凡的见识和魄力,促进了芯片行业的发展,推动了人工智能进步,改变了整个行业甚至世界,获得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最高荣誉罗伯特诺伊斯奖,成为继台积电创始人张建平、AMD首席执行官“苏妈”(苏姿丰)之后第三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华裔。
2001年黄仁勋在《财富》“40岁以下最富40人”排名第12位,但个人成就已经足够与王嘉廉和杨致远等华人IT精英并驾齐驱。黄仁勋为人不张扬,同时,他经常被用户亲切地叫作“老黄”。
二:人物经历
1963年2月17,黄仁勋在中国*台北出生
9岁,和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被父亲送到了华盛顿州的舅舅家。幼童留美。
由于舅舅家经济困难,黄仁勋来到了肯塔基州的一所乡村寄宿学校。黄仁勋后来回忆道,这个学校更像一所问题少年集中营,每个孩子都有刀,同学全身都是刺青,他每天都要打扫厕所。
1972年与家人迁往泰国,后来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完成课程后迁往俄勒冈州。
13岁参加乒乓球比赛失败后,他反思自己,乒乓球赛的经历,让黄仁勋知道了专注的重要性,受益终生。
15岁那年,黄仁勋拿到了美国乒乓球公开赛的双打第三名,这也展现出了黄仁勋异于常人的专注力。
1983年,黄仁勋放弃决定乒乓球事业,加入AMD成为一名芯片设计师,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巨大改变。
1984年,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
同年,黄仁勋爱上了大学实验室的伙伴Lori,那是他的初恋,也是相守至今,唯一的爱人。相恋5年后,黄仁勋和Lori结婚;黄仁勋还向Lori许诺,自己要在30岁前拥有自己的公司,打造自己的3D图形芯片帝国。
1983-1985年,均在AMD公司做芯片设计师(半工半读);
1985年跳槽到主打芯片图形处理业务的LSI Logic公司(工作经历为1985-1993年),在设计部门工作两年后调到销售部门,在这里他学会了如何将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市场结合,为后来创立英伟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黄仁勋与Lori相恋1年,距离他们结婚还有4年、距离英伟达第一个显卡产品发布还有10年;
1989年,黄仁勋和相恋5年的爱人Lori结婚;
1993年,婚后4年,黄仁勋和Chris Malachowsky、Curtis Priem共同创立英伟达(NVIDIA),担任联合创始人、总裁和首席执行官;公司致力于于制造出速度更快、画面感更加真实的特制图形芯片。
黄仁勋30岁生日的那天,他踏进英伟达的办公室,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三:显卡产品
1995年,婚后6年,发布第一代基于NV1架构打造的产品
NVIDIA STG-2000X
NVIDIA STG-2000X于1995年9月30日发布,采用英伟达第一代NV1架构制造,由英伟达授权SGS-Thomson为其生产。具体参数我已经为大家整理在下面延伸阅读的帖子表格中。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1995年:胎死腹中的NV2
由于NV1的市场表现平庸,因此在NV1之后英伟达一度陷入了财政危机,不过幸运的是,当时游戏机领域巨头――世嘉仍然看好英伟达,并资助英伟达进行NV2显示核心的研发。
由于在日本市场Direct3D标准并没有被游戏开发人员接受,因此世嘉也并不在意英伟达继续使用二次方程贴图,如果不是世嘉当时为NV2的研发注入资金,相信英伟达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但世嘉最终还是放弃了NV2,转而为其DC游戏主机选择了3Dfx的技术,因此最终NV2芯片的研发被迫停止。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1998年:NvidiaRIVA 128ZX
而不到半年的时间,英伟达就趁热打铁,推出了更先进的128ZX显卡,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1999年10月:N【【微信】】 (SDR显存版)
英伟达于1999年10月11日在英特尔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具有跨时代意义的Geforce 256 SDR显卡,为了体现这一跨越的进步,英伟达将Geforce 256的核心代号直接从之前TNT2的NV5飞升到了NV10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0年2月:N【【微信】】 (DDR显存版)
英伟达在2000年2月发布了Geforce 256的DDR显存改进版本,基本参数与SDR产品相似。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1年10月:英伟达发布的Geforce 3系列
Geforce 3系列支持DriectX 8.0技术,它拥有5700万个晶体管,支持可编程的pixel shaders(像素渲染管线),但由于核心频率较为保守,性能上并没有超越上一代GeForce2的顶级型号【【微信】】。GeForce 3的两个版本产品分别是面向中低端市场的Ti 200和面向高端市场的Ti 500。
同年10月25日,美国微软公司发布其新版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XP,其中XP的名字来自英文中的“体验”(Experience)。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3年:英伟达的补救措施
由于NV30的失败,英伟达很快就推出了继任者GeForce FX 5900显卡,这款显卡沿用了NV30的架构,但却使用了的256bit显存并提高了定点运算能力。英伟达还面向主流市场推出了FX5600(NV31)和【【微信】】(NV36)。
【【微信】】系列最高端的型号是【【微信】】,当然,你或许知道有几张卡叫PCX 5900、PCX 5950等。PCX系列前缀的显卡就是第一代采用PCI-E接口的【【微信】】系列显卡,然而,这一代产品并不是原生PCI-E接口,而是属于内部转接,即由AGP 8X转PCI-E X16。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Geforce 5000系列其他成员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5年:Geforce 7系列初出茅庐
2005年,英伟达发布了GeForce 7系列显卡,从这一代显卡开始,英伟达放弃了“NV+数字”的核心命名方式,转而使用“G+数字”作为显示核心代号。用新规则命名的显卡就是G70,也就是GeForce 7800GTX。新显卡在性能上远超越上一代6800系列显卡,而GeForce 7800则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个,它不仅拥有多种接口形式,更有不同的版本。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6年:7系全家福&8系高端凑热闹2006年,英伟达顺利完成了Geforce 7系列显卡的全面布局,从最低端的【【微信】】到Geforce 7950GX2都快速推向了市场从这一代开始,英伟达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使用“马甲”。除了【【微信】】使用NV44核心之外,其余产品均为G7X代号。【【微信】】其实就是上一代的Geforce 6200。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6年的尾声:Geforce 8800GTX发布
Geforce 8000系列显卡是英伟达首批支持DX10.0的产品,而G80系列显示核心也是衍生型号最多,寿命最长的芯片之一。G80核心使用65纳米工艺制造,内部集成了大量流处理器,使用了更大的显存带宽,更高的频率,从而获得了极强的极强的性能。另外从G80核心开始,英伟达的SLI技术开始支持3显卡互联。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8年:Geforce 9系列横空出世
Geforce 9系列使用的G9X系列显示核心其实和Geforce 8系列用的G8X架构上是几乎一致的。因此,Geforce 9系列可以看做是8系列的衍生。当然,提升还是有的。9系列和8系列相比,普遍参数更高,制造工艺上也更加成熟。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09年:200系列全体到位&OEM 100系列发布事实上,2009年英伟达针对零售市场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动静,没有哪一款产品能够非常吸引消费者产生兴趣,毕竟这一年,市面上依旧有大量的9系显卡在卖。要说现在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算GTS250、GT240和210了吧。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0年3月发布Geforce 400系列
Geforce400系列是英伟达第12代显卡产品,采用台积电40nm制程工艺,高端型号(比如【【微信】】、480)首次采用GDDR5显存、中低端则是SDDR3显存。
该系列产品最初准备发布时,人们普遍认为将命名为Geforce 300系列,但在2010年2月初,英伟达通过推特与脸书的官方账号发布消息,下一代费米(Femi)核心首发的两款产品将命名为Geforce 400系列,而300系列则将使用在OOEM市场,就像之前的Geforce 100系列。
Geforce 400系列的入门级型号:
上传成功
输入图注
【上图】Geforce GT440:GT440是一款采用GF108架构的入门级产品,采用DDR3显存,并且只有96个流处理器,是2011年2月1日发布的。
其中还有一个比较蛇精病的GT440(4GB)狂牛版,性能不咋地,显存直接堆到4G,比较雷人。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0年11月8日发布Geforce 500系列
Fermi是NVIDIA对第一代【【微信】】显卡体系架构的统称,可以用它来代指整个GeForce GTX 400系列。GeForce GTX 400系列之所以广为人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对Fermi的认可以及口口相传。如今,Fermi 2.0――GeForce GTX 500系列发布了;
GeForce GTX 580 是Fermi架构二代升级版本的GF110核心。
GeForce GTX 580采用了GF110核心。此代号的含义和上代GF100类似,“GF”两个字母并非GeForce的缩写,其中G代表GPU,F代表Fermi架构,110数字则代表高端系列的首次升级升级型号。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2年,英伟达发布GTX690,太祖核显现身!
Geforce GTX690:GTX690是Geforce 600系列最高端的型号,双芯卡皇。GTX690本质上是由两颗GK104核心的降频版GTX680核心组合而来,于2012年5月3日发布,官方售价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99美元。这也是第一款采用金属泰坦皮的显卡。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3年5月23日英伟达发布GeForce GTX 780Geforce 700系列可以看做是600系列的延续,当然,700系列的产品主要还是建立在600系列的基础上而来的(除了GTX750Ti/GTX750/GTX745)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2014年5月8日英伟达发布GTX Titan Z
AMD Radeon R9 295X2已经拉开了新一代双芯卡皇大战的序幕,接下来就等N【【微信】】 Z的登场了。最新消息显示,它比原计划推迟了一个星期,将在5月8日正式发售。
泄露自然是免不了的了。首先是【【微信】】放出的一张PCB全景照,两颗GK110大核心、双路12相供电、双八针辅助供电接口都清晰可见。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4年9月19日英伟达发布GeForce GTX 980
今天(2014年9月19日),英伟达正式发布桌面高端显卡GeForce GTX 980、GTX 970以及对应型号的移动版显卡,性能大增,功耗继续递减,分别售价3999元/2499元,分别取代原先的GK110显卡产品。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2015年,英伟达发布新一代战术核显:Titan X
英伟达的旗舰产品,GM200架构,28nm工艺制程,晶体管数量达到80亿、核心面积610平方毫米,核心频率1000MHz,着色器数量多达3072个。是当之无愧的单卡机皇。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5年3月中旬英伟达发布【【微信】】专业卡
NVIDIA的GM200核心首发于消费级的GTX Titan X显卡上,3月中旬的GTC大会上,NVIDIA也随即发布了基于GM200核心的【【微信】】图形站专业卡,它跟GTX Titan X可以说是龙凤胎,除了配色有所改变之外,其他规格基本是一样的,不过【【微信】】的价格可比GTX Titan X高多了,72万日元的价格比四块GTX Titan X显卡还要贵得多。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6年5月7日英伟达发布Geforce GTX1080
英伟达于2016年5月7日发布了众人瞩目已久的帕斯卡架构显卡,预示着一个新的图形时代大门已经开启!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发布会上声称,全新的GTX1080显卡性能甚至可以超越Maxwell架构的GTX980 SLI。在能耗比表现上,帕斯卡显卡也强于麦克斯韦架构!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18年9月20日英伟达发布RTX20系列
近日(2018年2月),根据外媒3DCenter、Beyond3D披露,NVIDIA将有望在4月推出全新一代GeForce游戏显卡,不再使用目前游戏显卡广泛应用的Pascal帕斯卡架构,也不是游戏玩家期待的Tesla、Quadro、Titan等高性能计算产品所采用的Volta伏特架构,而是一直有消息将进军游戏市场的Ampere(安培)新架构。
上传成功
英伟达在科隆展上正式公布了新显卡RTX 2070/2080/2080 Ti,新的光线追踪效果可以为游戏画面带来极大的提升,这对于众多追求顶级画质的玩家可以说是重大利好消息。那么作为玩家的你,是否考虑趁此机会置办一张新显卡呢?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
2020年9月17日英伟达发布RTX30系列
RTX 3080Ti、RTX 3080已经敲定会在9月17日正式发布,RTX 3070系列计划在10月份推出,RTX 3060系列则安排在11月份。
换言之NVIDIA这次将要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完成新一代显卡从高端到中端的完整布局,相比RTX 20系列快得多。要知道NVIDIA在2018年9月19日发布RTX 2080Ti、RTX 2080,10月16日推出RTX 2070,而在2019年1月13日才推出RTX 2060,前后花了4个月的时间。
【2021年2月,第二次、也是目前时间最长的矿潮开始】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2021年9月,黄仁勋登《时代》杂志封面 成2021年最具影响力100人
近日(2021年9月),英伟达CEO黄仁勋又为自己增添了一项新的荣誉,登上著名杂志《时代》的封面人物之一,成为《时代》杂志评出2021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人物之一。
2022年3月29日英伟达发布RTX 3090Ti
据【【微信】】报道,NVIDIA计划于太平洋时间3月29日上午6点推出RTX 3090 Ti,媒体评论的解禁日期也定在当天。
【延伸阅读:】【网页链接】
虽然老黄是《时代》评出2021年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人物之一,但是他是仅有的7个将会成为9月17日在出版的特别印刷版制作封面的人之一。
而就在一个月前,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宣布,老黄将获得罗伯特・N・诺伊斯奖,这是能够授予为半导体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先驱的最高荣誉。
老黄当时说:“与半导体和计算机行业一起成长是最大的喜悦和荣幸,这两个行业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们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生物学和元宇宙的时代,我们将看到超指数的技术进步。”
2022年9月,老黄计划发布RTX40系列・・・
写在最后
今天的更新就到这里,未来老黄会继续发布RTX40、50直至90系,再之后又是什么命名呢?在新一代卡皇更替及性能翻倍之后,也希望老黄能给全球更多图形芯片使用者、游戏爱好者等用户更快、更好、更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吧!
我是GKBoardFEI,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