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千元曲面屏手机性价比排行榜2021 1000左右性价比高的手机曲面屏

手机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千元曲面屏手机性价比排行榜,千元手机曲屏的有哪几种,1千多的曲面屏手机,千元左右的曲面屏手机

从曲面屏手机诞生之初,杀入受限于高昂的手机市场成本和技术难度,曲面屏手机一直都是内卷高端旗舰产品的代表。

而现在,开始6年时间,曲面曲面屏技术正逐渐从“旗舰”下探到千元机行列。屏千

在近两年,元机国内手机厂商发布的杀入绝大多数顶级旗舰的超大杯如:华为Mate 50 Pro、小米12S Ultra、手机市场【【微信】】+、内卷OPPO Find X5 Pro等等,开始均采用了曲面屏设计。曲面

图源:品玩 LU摄

曲面屏对于手机来说,屏千能带给用户操作和体验提升微乎其微,元机厂商真正在意的杀入是旗舰机的“颜值”。曲面的造型可以将中框进一步向后压缩,在正面视觉上缩窄边框的厚度,从而实现“无边框”的既视感。

久而久之,曲面屏就成为了高端的代名词。

前两年,中端旗舰为了能够在质感上达到旗舰级别,同样采用了曲面屏技术,比如受到消费者广泛好评的OPPO Reno系列,虽然在性能上有所欠缺,可在其出色的“颜值”加持下,仍旧俘获了不少“对性能需求不高”的用户。

但随着手机市场竞争的不断焦灼,如今这一情况出现了新的变化。

在2022年9月15日,荣耀发布了售价为1499的千元机:荣耀X40(骁龙695、6GB+128GB)。除了低廉的售价,最重要的是这款手机在使用超窄边框的前提下,还采用了曲面屏设计,打响了千元机市场“内卷战争”的第一枪。

荣耀X40这块屏幕大小为6.67英寸,分辨率为2400x1080,支持10.7亿色、300Hz触控采样率、120Hz刷新率、1920Hz PWM调光、全局激发亮度为800nit、类钻石排列、屏占比为93.6%。

图源:荣耀官网

从参数上来看,这块屏幕在数据上并没有出现大的偏科,属于比较常见的柔性OLED曲面屏幕,与某些旗舰级屏幕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块屏幕是一块国产屏,由维信诺提供。

无独有偶,在11月17日,realme 回归了自家的数字系列:realme 10系列,其中realme 10 Pro+售价1699元(天玑1080、8GB+128GB)。同样在低售价的前提下,搭载了一块曲面屏幕。

realme 10 Pro+的屏幕尺寸为6.7英寸,分辨率为2412x1080、支持10.7亿色显示、120Hz刷新率、2160Hz PWM调光、300Hz触控采样率、全局激发亮度800nit、类钻石排列、屏占比为93.65%。

图源:realme官网

参数上realme所搭载的这块屏幕相比荣耀X40要高上一点点,总结下来就是:有提升,但不多。根据realme官方说法, 这块屏是花费了“亿元”与国产面板厂商天马定制的屏幕,所以才能实现低成本下的高素质。

除了realme以外,作为老大哥的OPPO也有一款手机采用了这块屏幕:OPPO A1 Pro,售价1799元(骁龙695、8GB+128GB),整体屏幕参数与realme 10 Pro+几乎一致,想必是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OPPO系的性价比机型将会大量的搭载这款屏幕。

图源:OPPO官网

在列举了以上三个例子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对于“千元机曲面屏”的看法。

千元机领域能够大批量的加入原本“价格高昂”的曲面屏,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面板厂商产业链的成熟。

从我们近期产品的评测来看,天马与维信诺生产的屏幕在日常使用上几乎没有太大缺点,甚至一些高端旗舰上也能看到国产屏幕的影子,比如荣耀Magic 4、荣耀折叠屏手机 Magic V,甚至华为的顶级旗舰Mate 50都采用了国产屏幕,有消息称在明年发布的Google Pixel 8系列上,屏幕的供应商列表中也有国产面板厂商的身影。

荣耀 Magic V图源:品玩 lzh摄

在此前千元机价位智能手机普遍搭载LCD屏幕,虽说“LCD永不为奴”,但在高刷新率、低功耗、轻薄等技术推动下,AMOLED柔性屏幕必然会成为未来千元手机发展的关键,也将会推动国内智能手机面板厂商加速发展。

根据【【微信】】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4亿片,其中韩国地区份额占比69.6%,国内厂商出货份额占比30.4%,国内占比相比去年同期的20.4%增加10.1%,首次超越三成,份额增长迅速。

图源:【【微信】】

其中,京东方(BOE)位居全球第二、国内第一,市场份额达到12.7%。维信诺(【【微信】】)位居全球第四,国内第二,市场份额为6.6%。

从出货量来看,国产面板厂商虽然还在赶超阶段,但在技术和生产等方面,已经走向成熟,并且有足够的资格去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

除了供应链的成熟,市场大环境的紧张情绪也是导致厂商不断内卷的原因。

在双十一期间,国内外手机厂商纷纷对自家旗舰级产品进行降价,并且幅度非常之大,甚至自恃清高的苹果也想用优惠券来打动消费者。

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双十一网购节期间智能手机销量为900万部,同比下降35%。

图源:Strategy Analytics

以销量计算,苹果手机“双十一”期间销量近350万部,同比下降27%,份额达到39%。小米手机仅次于苹果,以31%份额位居第二。第三是荣耀手机,份额为8%。

这样的数据更是让手机厂商格外“焦虑”。

在双十一期间,我曾写过篇文章《卖不动的手机,都赌在了“双十一”》(点击下图即可跳转),在文章结尾我曾下过一个结论,未来一段时间内,手机厂商会采用“加量不加价”的方式来刺激旗舰手机的销量。

但我万万没想到,先打头阵的并非旗舰手机,而是中低端产品。

OPPO 和 realme都将两款“加量不加价”的产品“捂”到了双十一后。鉴于两款新机的价格和性价比,我认为即便是放在双十一期间厂商也很难做出优惠。

值得一提的是OPPO A1 Pro这款产品,在线上几乎没有做过任何宣发,很明显就能看出这是一款专属的“线下机”。

线下机+性价比+旗舰级外观,或许我们可以简单预测一下,在线上成绩不佳的OPPO,会将重点转向线下市场?

对于大多数不了解手机产品的消费者来说,得益于够用的性能,中低端产品与旗舰产品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哪怕外观上的接近,也会不断刺激中低端产品的销量。

目前为止,我身边已经有一些朋友在感慨这两款手机的性价比“突破天际”,并且准备为父母换一个“更有面子”的新机了。

从以往手机品牌的产品矩阵来看,低端机采用直屏策略,而中高端产品则采用直屏+曲屏的产品策略,这表明了曲面屏的使用体验并非完美。

首先,曲面屏是Android手机区别于iPhone最明显的部分,夸张一点的说法是Android厂商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但不得不承认,曲面屏仍旧有着很多劣势。

由于早期技术不够成熟时期,曲屏会在不同角度下出现“绿边”,导致画面出现偏色等情况,影响观感。

其次就是对画面的“阉割”,此前手机追求近乎直角的曲面屏幕,甚至衍生出了88°超曲面的瀑布屏:取消侧边实体按键,手机侧边完全由屏幕取代。但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应用侧边的内容要对机型进行适配,否则会有一部分被折叠,具体的内容可以点击下图,阅读我们2020年发布的文章《别在曲面屏上下功夫了,真的不好用》中了解更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以三星为首的 厂商逐渐改进了这一情况,将大曲率曲面变为了目前的“微曲面”,这些问题才得以缓解。

最后就是误触问题,这一问题即便在所谓“微曲面”屏幕上仍旧频繁出现,比如当拍照时、滑动页面时,虎口处都会频繁进行误触(绝不是因为我手胖),虽然各大手机厂商已经推出了各种防误触算法,但效果甚微。而疯狂的误触,也变相导致了其缺失游戏属性,让游戏人群非常抵触曲面屏。这也是大多数游戏手机都是直屏的原因。

如果将以上缺点带入到千元机市场,那情况又会出现新的变化。

首先是预算不足的学生群体,由于对数码产品有着足够的认知,千元机加入曲面屏有足够的理由刺激他们更换新机。

但使用千元机的学生群体,只是少数,更大的基数还是下沉和老年市场。

下沉市场由于对数码产品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一基础上,上述缺点会被用户放大。

最直观的就是误触情况,这两类群体在日常使用手机上就已经存在基础困难和理解问题,如果再加上莫名其妙的误触情况,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学习成本和繁琐程度,从这一点上来看,得不偿失。

手机厂商考虑了性价比、加强了观感体验、满足了产品上的需求,但唯独没有去理解真正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曲面屏挤进千元机市场,短期内会影响产品销量,但在未来,曲面屏不会成为千元机用户的首选。

在结论上,我想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千元机的曲面屏策略。

从产品上来看,曲面屏加入千元机对市场来说无疑是注入一剂活水,国产面板素质过关,并且在基础处理器性能足够的前提上,千元机将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断“内卷”的手机厂商会让产品更具竞争力,提供了更多的“退一步”选择。但对于想买给中老年用户的消费者来说,我建议先观望一下状态,毕竟买给父母和老人,还是要以实用性为主。

其次我们再来聊聊手机厂商的“破冰”对策。

如今手机厂商选择从中低端市场入手,选择以性价比的方式直接切入市场,不断刺激市场,在我看来这一策略是可行的。

早在2021年中旬,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就曾分享过中国手机市场销量情况:线上销量占比30%、线下市场占比70%,其中县乡市场占比45%,虽然只看线下市场(暂无学生千元机市场数据)没有多少参考性,但单从数据上也能看出中低端产品的市场巨大。

但突进下沉市场,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只能解一时之渴,下沉市场换机周期长、利润低,只能成为暂时维稳的基础策略,如何在未来一两年内寻找到新的市场突破点,才是手机市场“破冰”的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客观实验室”(ID:zhinan617),作者:ByArsT,责编:LU,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网址】】/news/55a999879.html



2022手机厂商发布时间表 手机厂商血战2022

2022手机厂商发布时间查询,2022年手机发布时间,2022年手机发布时间表,今年手机发布时间

回顾即将过去的起飞的猪2022年,智能手机行业虽不能说“波澜壮阔”,手机术但也足够精彩。厂商在这一年里,血战新技头部手机厂商之间的押宝“旗舰斗法”依然层出不穷,而在另一关键赛道“折叠屏”上,起飞的猪主流厂商轮番出招,手机术推动着产品以极快的厂商速度进行更新迭代,短时间内将折叠屏手机的血战新技普及进度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此外,押宝面临不确定性因素增强的起飞的猪竞争环境,主流手机厂商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手机术舒适区内,而是厂商积极寻找新的突破点。这其中,血战新技小米的押宝造车大计有了新进展,OPPO也确立了“三大核心技术”的发展路线,vivo、荣耀进一步完善周边智能生态,打造体验软实力……借科技、生态为跳板,手机厂商们向行业和消费者展示了跳出智能手机局限的全新思路。

综合而言,2022年的智能手机行业无论是产品层面还是企业动态层面都出现了不少可能会影响未来市场格局的新变化,按照蝴蝶效应的思路,或许未来几年的座次变化,就在今年已经埋下了种子。

从硬件角度看,2022年可能少了一些激动人心的创新,但原有功能的体验提升却是非常明显。从芯片到影像到周边配置,2022年的智能手机明显经历了从“有”到“更佳”的体验变化,拍照能力更强、充电速度更快、屏幕素质更好都是客观事实,尤其是芯片整体功耗的优化,让2022年的智能手机综合竞争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今年2月,OPPO带来首颗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并率先搭载于Find X5系列身上。在如今计算摄影、计算音频,万物都离不开AI算力的时代,谁家产品的算力更强,就意味着它能处理更复杂的任务,而且效率更高。

MariSilicon X采用6nm制程工艺打造,算力达到18 TOPS,赶超iPhone 13 Pro Max上搭载的苹果A15芯片。有了它加持的【【微信】】,实现了芯片级的4K夜景视频/HDR视频/4K极夜视频和APP相机增强等功能,拍照对焦速度和降噪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实质性地增强手机影像实力和夜景表现。直到此刻,华为、小米、OPPO、vivo均有了属于自己的芯片,手机市场也从比拼“驯龙技术”,逐渐向比拼“核心硬实力”方向转移。

(图片来源:OPPO)

今年手机市场最振奋人心的消息,还是高通骁龙8+ Gen1处理器的发布上市。从三星4nm转移到台积电4nm后,芯片的功耗表现得到全面提升,性能也比前几代更强、更稳。7月4号,搭载骁龙8+ Gen1的小米12S系列发布,更强的处理器及影像系统,帮助小米挽回上一代的口碑。而骁龙8+ Gen1不仅拯救了高通,也帮整个手机市场止住暴跌的颓势,这颗芯片在下半年有着极佳的口碑,很可能也会成为明年的次旗舰“神U”。

虽然小米在发布会上没有着重宣传,但小米12S Ultra身上其实还藏着不少东西。有博主发现其主板上藏着一颗疑似“澎湃C2”的自研芯片,还搭载了小米自研充电芯片澎湃P1,以及一颗全新的电池管理芯片G1。其中P1和G1双芯配合,增强了手机的快充体验,延长了电池的寿命,解决当前智能手机续航焦虑的痛点。

(图片来源:小米)

在今年9月举行的未来・影像行业峰会上,小米高级副总裁曾学忠透露,下一代【【微信】】芯片(即澎湃C2)会在C1的基础上有大幅提升,将从多维传感、AI赋能和影像互联等方面进行思考,相信它能进一步提高小米产品在影像层面的表现。

在11月vivo举行的双芯影像技术沟通会上,vivo则直接带来了第二代自研影像芯片V2,采用全新【【微信】】架构,并对片上内存单元、AI计算单元、图像处理单元进行升级,在多个层面上增强产品的影像实力。12月,OPPO在未来科技大会上,也发布旗下第二颗自研芯片马里亚纳 MariSilicon Y,定位是旗舰蓝牙音频Soc,主要用来增强蓝牙音频体验,让蓝牙耳机产品能获得更佳的聆听和使用感受。

(图片来源:vivo)

从三家的动作中能发现,小米和vivo更看重影像技术的提升,有了上一颗芯片的研发基础以及成功经验,并融合自己在影像上新的理解,有信心将芯片的性能提高一个层次,由此带动整个品牌影像实力的升级。而OPPO则更偏向于全线发展,不仅要增强影像,也希望能提升蓝牙音频等其他方面的用户体验,最终打造一款真正的全能旗舰。

11月中上旬,联发科和高通相继发布了天玑9200、骁龙8 Gen2两颗全新的旗舰芯片,而新机也是紧随其后发布上市,提前揭晓了2023年的安卓手机之战。从目前新机的表现来看,两颗芯片在性能、功耗上都比上一代有所提升,且引入全新的移动光追技术,将游戏体验拉到新的高度。或许,这能让2023年的手机市场发现一些变化,很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高通)

回看2022年手机芯片领域的发展,只能用“百鸟齐鸣”来形容。小米、OPPO、vivo逐渐补齐自研芯片上的短板,高通挽回前两年的颓势,联发科继续奋勇冲击高端,大家都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天玑9200和骁龙8 Gen2的出现,已经给明年的手机市场开了一个好头。有一块好芯片打底,明年的手机应该不可能会差,希望各大厂商能在此基础上秀出更多绝活,让手机市场迎来新的春天。

自从2018年华为推出P20系列后,旗舰手机的战场就从性能转到了影像,而作为重点方向,2022年手机影像领域也涌现出一大批新技术。

2022年2月,OPPO宣布与知名相机品牌哈苏达成合作关系,并推出了支持哈苏滤镜及影调的OPPO Find X5系列;同年7月,小米宣布与徕卡达成合作,并推出了三款拥有徕卡影调的小米12S系列手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至此,小米、OPPO、vivo三家国内手机巨头都有了联名影像品牌,和知名光学厂商合作也成了手机厂商们提升产品影像能力的捷径之一。手机厂商与光学厂商之间的合作无疑是一个双赢结果,手机厂商可以从光学厂商那里学到更多有关调色以及拍摄方面的心得,而光学厂商们也能通过与知名手机厂商的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当然,左右手机影像体验更重要的因素是硬件配置,只有出色的硬件加上不错的软件算法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影像体验。而纵观今年的手机影像市场,大底传感器显然成为厂商们的又一宣传重点,随着底层硬件的更新迭代,“大底传感器”这一定义也正式和“1英寸”划上等号。

2022年7月4日,小米12S系列手机正式登场,旗舰款型号小米12S Ultra搭载1英寸传感器IMX989,成为2022年里首款搭载1英寸传感器的智能手机。同年11月,【【微信】】系列登场,定位最高的X90 Pro+同样搭载了IMX989传感器,另外在2023年年初OPPO的Find X6 系列也将搭载同款一英寸大底,预示着智能手机影像对决正式进入到1英寸时代。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一英寸超大底传感器的出现,不但大幅度提高了手机的进光量、虚化程度,不会像以前一样一眼就会被别人看出这是手机拍摄的照片。最重要的是它再一次提升了手机影像的上限,让手机的影像能力有了与专业的卡片相机相提并论的资格。根据雷科技的实测,搭载IMX 989的小米12S Ultra和【【微信】】 Pro+在影像方面的表现已经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预期,我们也非常期待在厂商们的调校下,这颗一英寸大底传感器到底还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

就在小米12S Ultra发布一个月后,国产手机影像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牌,2022年8月11日moto X30 Pro搭载了一颗两亿像素的超大底传感器,也终于将手机像素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根据雷科技的实测,moto X30 Pro的2亿像素模式确实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样张细节,更利于后期处理。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过高像素方案的缺陷依旧存在,过大的占用体积和较长的处理时间注定其难以成为用户主流的拍摄模式,但我们也不能凭此认为高像素方案的发展就一定是错误的,或许在2023年,会有厂商拿出更加合理的方案。

当然除了主摄硬件的提升,2022年的国产旗舰们在副摄上也下足了功夫,5000万像素超广角、64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5000万像素人像镜头等等等等,让旗舰影像手机们不再存在“副摄”和“凑数摄像头”,让所有摄像头都能带来主摄级别的拍摄体验。

总结一下硬件方面的升级,国产手机们的硬件升级速度堪称恐怖,一英寸大底传感器让手机真正有了与数码卡片机对抗的基础,丰富的焦段、素质不低的副摄也让用户拥有更加丰富的取景和拍摄体验。

但我们也知道,受限于手机内部空间,传感器尺寸不可能越做越大,如今基本都已经触碰到天花板,但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拍照需求成了一对矛盾,手机上的空间有限,但是手机拥有比较强大的算力,所以在更先进的传感器出现之前。通过计算摄影“算出来”的照片反而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022年3月,OPPO推出了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芯片,同年7月小米带来了澎湃C2芯片,11月底时vivo也带来了自家的第三代自研ISP芯片,至此三家手机巨头都拥有了自己的ISP新品,能够有效提升手机处理图像时的算力,也能拉大自己与竞争对手们的差距。

(图片来源:vivo)

例如vivo的V2芯片能够实时降低画面中的噪点,让拍摄出来的照片更加纯净,再搭配vivo自研的夜景算法,能让手机变身成“夜视仪”,而小米和OPPO所搭载的澎湃C2芯片和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也同样大大提升了手机处理影像时的能力,让智能手机能够在计算摄影领域实现更多从前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如今我们讨论“手机摄影”已不是单纯地讨论软件或者硬件,只有软硬结合、共同进步,才能让影像效果更上一层楼,也能让普通大众迈入摄影的门槛,做到真正的大众化。当计算摄影成为智能手机内卷的“新赛道”,预示着不同厂商间的贴身缠斗尚未结束,争夺战仍然是一种常态。

可以预见的是,在2023年手机厂商会更加注重手机的影像能力,尤其是在这个硬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年代,影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卖点之一。至于会更注重硬件方面的升级创新还是加大计算摄影的介入程度,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静观其变。

硬件是手机的根本,不管软件多么强大,都要建立在硬件基础之上。2022年,手机硬件迎来了不少更新,除了我们常说的芯片、影像,还有许多不被经常提起,但却十分重要的升级。

疫情持续的前两年,iPhone用户饱受困扰,因为苹果手机不支持指纹解锁,但我们出行又必须戴着口罩,公众场合想要玩手机,只能输入密码解锁,甭提多麻烦了。

直到2022年3月,iOS 15.4终于加入了对戴口罩解锁的支持。不过限于硬件原因,仅有部分iPhone支持。对于消费者来说,苹果手机的3D人脸解锁确实好用,但方便起见,还是加一个指纹解锁最好。

(图片来源:手机截图)

65W左右快充技术普及后,30分钟左右的充电时间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而对于充电功率的讨论程度越来越低。120W快充技术发布后,充电功率更是被压缩到20分钟以内,或许用户对更高功率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了,可厂商从未停止对更高功率快充的追求。

2022年7月,i【【微信】】全球首发200W快充技术,10分钟即可充满电。从120W提升到200W,体验提升已不再明显,但更快,自然更好。

(图片来源:iQOO)

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似乎国产屏就是不如三星、LG等海外大厂,旗舰手机好像必须标配三星屏幕。我们不能否认三星、LG的领先,但过度小看国产屏幕,是对国内厂商长期努力的打击。也许消费者不看好,国内手机厂商却一直期盼着屏幕能够崛起,因而不少手机厂商多年来一直在支持国产屏幕厂商。

2022年8月,Redmi发布拳头产品K50 Ultra,用上了足以媲美三星的国产1.5K屏幕。该屏幕由华星光电和天马微电子开发,经过雷科技实测,素质真的能够追的上三星顶级屏幕。这块屏幕的诞生,让我们见到了国内供应链厂商追上海外老牌巨头的希望,未来我们也有机会看到更多国产重要零部件应用在高端手机。

(图片来源:雷科技)

若问除了苹果,哪个厂商的产品最配得上旗舰二字,华为是无法被忽视的名字。2022年9月,迟到了一年的Mate 50系列终于来了,与这款手机一同到来的还有卫星通信技术。无独有偶,几乎与华为同一时间发布的,还有苹果的iPhone 14系列,且这一系列手机也加入了卫星通信技术。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有趣的是,曾经华为放弃了坚持的刘海屏,但为了3D人脸解锁,Mate 40 Pro只能使用左上角双挖孔,而苹果一直坚持刘海屏。结果到了2022年,华为思索再三,Mate 50 Pro重新使用刘海屏,苹果却有了新选择――灵动岛。至于灵动岛好不好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灵动岛支持的功能使用价值如何,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可否认,这是苹果一次大胆的尝试。

(图片来源:雷科技)

按照屏幕供应链咨询公司DSCC CEO Ross Young的说法,iPhone 15系列将标配灵动岛。Android厂商中,小米Civi 2也尝试了类似灵动岛的设计。当然Civi 2并不支持3D人脸解锁,做成灵动岛是为了实现前置双摄,提升拍摄效果。

与处理器、相机的升级相比,这些硬件的噱头没有那么充足,只有高功率快充值得拿出来宣传。国产屏虽然素质提了上来,但国内消费者的观念一时恐怕难以改变。作为消费者,我们并不需要那些唬人的噱头,更需要这些能够切实提高使用体验的升级,以及看到国产供应链的崛起,让国产手机不再受制于人。

从去年年底OPPO推出Find N开始,越来越多手机厂商开始进入折叠屏手机的赛道,在此之前只有三星、华为和摩托罗拉三家主要厂商更新自己的折叠屏产品线。而到了今年4月,随着【【微信】】正式发布,主要手机厂商中除了苹果已经全部加入到折叠屏的大战之中。

(【【微信】】,图/vivo)

手机厂商的集体入局,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折叠屏提供了一种有异于常规手机的使用体验,加之新技术更容易为智能手机带来品牌上的附加值,这些都为品牌的高端化战略提供一条合适的路径。

但在手机行业,高端不能是阳春白雪。如果折叠屏手机始终只是属于一小撮人的小众产品,结局只能是走向消失,“要么垂类变大,要么就消失”,基于手机行业的规模效应,卢伟冰针对游戏手机的提醒同样适用于折叠屏手机。

而高昂的定价则是折叠屏手机走向大众的第一道门槛。手机厂商也明白,即便折叠屏相关的研发成本高企,依然在不断下探产品定价。

11月,华为推出旗下第二款竖向折叠屏手机Pocket S,售价5988元起,相比首款竖向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的8988元直接下探了3000元,有SoC从骁龙888换到骁龙778G,但更重要的是折叠屏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对市场定价的趋同。

(余承东发布华为Pocket S,图/华为)

今年发布的两款竖向折叠屏手机――摩托罗拉Razr 2022和OPPO Find N2 Flip的起售价都是5999元,下探到6000元以下似乎成了厂商们的默契。

BOM物料成本更高的横向折叠屏也在给出了更低的定价。同样在11月,荣耀发布了今年第二款折叠屏手机Magic Vs,售价从9999元起降到了7499元起;小米MIX Fold 2的价格从9999元降到了8999元;华为Mate Xs 2也突破到万元以下,2022年折叠屏手机的定价迎来了一轮集体下探。

同样在下探的还有重量。手机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设备,今被天我们握在手里使用的时间甚至超越了其他一切产品,但折叠屏手机由于双屏幕、铰链等核心元器件的加入,重量自然超越了常规手机,在前期由于技术问题几乎等同于两个手机的重量,被普遍批评为“傻大黑粗”。

雷军在8月的新品发布会上就指出,机身厚重问题是折叠屏手机的“最后一公里”,然后发布了262g的小米MIX Fold2,在握持体验上相比前代的317g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稍早前荣耀Magic Vs也将机身重量减少了32g,从293g降到261g。

所有人都明白折叠屏的重量必须降下来,OPPO比起其他厂商更早重视这到一点,去年年底发布的Find N就将重量控制在275g,到了最近刚刚发布的Find N2更是将机身重量降到了233g――低于iPhone 13 Pro Max的238g,第一次让折叠屏手机的机身重量降至常规旗舰机的范围内。

(OPPO Find N2,图/雷科技)

折叠屏本质上是手机继续大屏化的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为了追求便携性而采用折叠这一方式,两个看似矛盾的目的造成了折叠屏手机的不同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通过屏幕技术的改进,折叠屏解决了大屏的基本使用体验,随后又改进了铰链设计和工艺,让折痕问题大大改善。可以说,在第一个阶段,厂商和供应链的努力方向是让折叠屏区别于常规旗舰的核心--那块折可叠大屏在用户心智中变得「可用」。

到第二阶段,厂商在定价和机身重量上的不断下探,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折叠屏,弥补折叠屏在手机市场上的短板。刘作虎也好,雷军和赵明也罢,他们都指明了当前折叠屏手机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从“尝鲜”到“常用”的转变。换言之,折叠屏手机正在从开始一切为了“折叠屏”的概念,逐渐回归“正常”,不管是定价,还是日常的使用体验。

在市场大环境方面,2022年的手机市场无疑是令人感到失望的。多个关键数据表明,智能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寒冬,哪怕是苹果这样的顶级企业,也很难不被时代洪流影响。但对应的,在任何逆境中总有人可以逆流而上,而头部手机厂商们显然不会放弃成为“那个人”的机会,想方设法地进行调整、优化,以适应时代变迁。

因此,大环境虽差但也不乏亮眼表现,比如小米的全球战略、vivo的高端成绩,都足以成为2022年一道耀眼的注脚。

用“有人欢喜有人愁”来形容2022年的手机市场,在我看来可以说再贴切不过了。根据市场调查机构Canalys发布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统计分析数据,自2016年Q4出现1.3亿台的高峰后,尽管数据存在波动,但随后的每个季度手机出货量都呈现总体下跌的趋势。到2022年Q3,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跌至约7000万台,同比增长率只有-10%。

如果说单一数据来源可靠性不佳,那由中国信通院发布的统计数据相信可以作为佐证: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总计约2436万台,同比下降27.5%,其中新上市机型多达33款,同比增长了26.9%。据悉,今年1-10月份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仅为2.2亿部,同比下降了21.9%。其中5G手机在今年的1-10月份中,总计出货量1.73亿部,同比下降17.7%,虽然“跑赢了大环境”,但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今年出货量“再创新低”的情况,可能有人会把问题归咎于疫情下经济不景气、消费者消费意愿低等老生常谈的原因。但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即使我们刨去“被耽误”的这几年,不难发现智能手机货量变化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其实早多年前就已经已经出现:2016年Q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率出现下降;2017年Q2,同比增长率跌破0%。

也就是说,尽管疫情因素的确对国内手机出货量带来了影响,但其中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其实另有其人。想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我们还得看回到手机品牌身上,看看哪些品牌可以在整体下行的大环境中逆流而上,哪些品牌则被大环境“淹没”。

如果从出货量的角度来看,vivo绝对是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中极为亮眼的表现:2022年Q3 vivo出货量约1410万台,市场份额约20%。尽管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下降了约430万台和3%,但出货量上的差距依旧可以弥补这一遗憾。而且如果我们考虑细分类目,不难发现vivo的手机出货量组成,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vivo在2022年上半年的重磅产品X80系列,帮助该品牌在第二季度获得了国内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市占率从6%至13%的增长,领先于其他品牌而仅次于苹果。换句话说,尽管出货量整体下跌,但由于vivo想办法卖出了更多的高端手机,而在销量相同的前提下,高端手机占比越高意味着手机的客单价也更高;而更高的客单价其实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手机出货量降低的短板。很显然,vivo是高端战略实施后回报最可观的手机厂商,销量、客单价和份额都做到了逆势增长。

(图片来源:vivo)

其实从vivo的品牌发展来说,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从未改变:自2020年发布采用微云台技术的X50以来,vivo积累影像技术,将影像风格与能力作为品牌名片冲击高端的做法就一直延续至今。而影像专精的特点也允许vivo在传统高端手机堆叠核心配置的竞争中释放出来,让高端手机不再因为“采用了旗舰芯片而成为旗舰”,而是用真实的产品能力打动消费者。

如果说vivo用高端机“锚定”了自己的市场份额,那小米的做法则更为激进:既然国内市场不景气,那为什么不向全球市场进发,寻找更广阔的手机市场呢?

2022年5月23日上午,小米官方宣布已与国际知名相机品牌徕卡达成了移动影像战略合作。在小雷看来,这一合作不仅仅意味着小米要发力改善相机表现,同时也蕴含着小米希望借助徕卡的国际影响力,向全球市场进发的决心。

与相机品牌合作,的确为手机厂商们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无论是华为、vivo还是OPPO,其所联名推出的手机产品,无疑都获得了出色的市场成绩和关注度。以华为为例,与徕卡合作研发的华为P9在不到一年内就在全球卖出了1200万台,相比上一代手机销量增长了152%,这个成绩哪怕放到当下也是非常恐怖的。有华为这样成功的先例,小米和徕卡的合作势必也能提高小米在海外的知名度,以及最重要的“品牌调性”。

由于海外布局起步早,小米在海外市场的知名度一直都不低,虽在北美市场销量不佳,但在欧洲、亚洲市场中小米的表现并不逊色。只不过,由于小米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往往是“低端入门手机先行”,比如各款以Android Go为卖点的轻量化中低配智能手机,小米一直以来都无法在海外市场实现自己的高端化进程,这一点其实和小米前几年在国内市场的表现有些类似。时至今日,国内依旧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小米不配卖4999”,而在海外市场,消费者则根本不会在高端手机的预选范围内考虑小米手机。

针对这种情况,小米国际战略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借助徕卡的全球影响力,小米成功在全球高端市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站稳了高端手机的脚步。而在以印度市场为主的亚洲市场,小米也成功复制了其在国内市场刚刚起步的发展方式:第一阶段用低价与高性价比手机进入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印度市场。而在品牌知名度建立起来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运营也迅速转变至“第二阶段”。

(图片来源:小米)

所谓的“第二阶段”说到底其实非常简单,只有三个重点:精简产品、高度本地化以及最重要的社区运营。精简产品很好理解:由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确实不高,小米不需要面对国内智能手机高度内卷的竞争,与其将所有产品打包到印度增加管理成本,倒不如因地制宜,选择各产品线的标志性产品进入印度市场。

高度本地化则是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另一个特点:由于印度语言过于混乱,全印度共有29种使用人口超过100万人的语言,其中以官方语言印地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数才3亿人出头,这直接导致苹果、三星等品牌的手机无法对印度市场实现有效覆盖。但如果大家对MIUI的早期发展有印象,应该知道多语言适配其实是MIUI的拿手好戏。

而用户社区运营则更是小米的“品牌核心”,在印度市场,小米几乎完全照搬了国内“米粉”社区,这对于印度这样智能手机发展缓慢的市场来说无异于降维打击。凭借这样因地制宜的海外战略,小米成功在欧、亚市场站住脚步,并以此发散到更大的市场中去。而作为国内市场的“备份”,当国内市场整体形势不理想时,小米“走出去”的国际战略也能让小米保留实力,为下一次冲击高端做准备。

而作为“反面例子”,近几年三星的销量表现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自从Galaxy Note 7“点燃”了三星的全球市场份额后,三星在国内的表现就只能用“其他”一词来形容。尽管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中能与苹果为之抗衡的或许只有三星这一个品牌,尽管从销量上看,三星依然是全球第一,但苹果却坚守住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让三星电子显得十分尴尬。

事实上,在近几年里,三星一直是“利字当头”,自【【微信】】系列开始,三星就在基础款机型上增加盈利点,例如【【微信】】换上了塑料背板与1080P分辨率显示屏,内存也从上一代的12GB降至8GB,售价却与上代保持不变。同样的招数依然沿用到了今年年初发布的Galaxy S22系列上,但显然消费者们已经对这样的策略感到十分失望了,毕竟作为一台起售价近5000元的机型,没有任何突出性的优势,几乎无法吸引到来自消费者们的关注。

(图片来源:三星)

当然,iPhone 14系列也遇到了类似三星的情况,较上代没有明显变化的iPhone 14及iPhone 14 Plus首销就坐上了冷板凳。但与三星不同的是,即使基础款销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