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概念材料龙头股 莱特光电oled终端材料价格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报告出品方/作者:广发证券,许兴军,王亮,叶秀贤,郇正林)
(一)自主研发突破国外专利封锁,产品布局延伸OLED终端材料
莱特光电成立于2010年,自2013年以OLED中间体为切入点进入OLED材料领域至今,公司已经打通了OLED有机材料“中间体合成―升华前材料制备―终端材料生产”的全产业链业务,是国内少数几家突破国外专利封锁、掌握OLED终端材料核心专利并实现量产的企业。公司不断将研发及技术优势转移至生产端,凭借达到或超过国际材料厂商标准的优异产品性能陆续切入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和辉光电、信利等全球知名面板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OLED有机材料,主要包括OLED终端材料和OLED中间体两大板 块,目前形成了以子公司莱特迈思为主生产OLED终端材料,以子公司蒲城莱特为主 生产OLED中间体及升华前材料的产能布局。OLED终端材料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其 营业收入和营收占比逐年提升,2022年分别达到了2.15亿元和76.70%,2018年至 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36.19%。
OLED终端材料方面,公司2018~2022年营收从6260万元增长至2.15亿元,CAGR为 36.19%。公司现已实现【【淘密令】】和空穴传输层材料的规模化量产,【【淘密令】】是主 要的营收来源。公司不断拓展产品种类,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以及发光层材料 均有产品处于测试或研发阶段。核心的发光层材料中,【【淘密令】】实现量产供应、持 续升级迭代,Red Host、Green Host、Green Prime、Blue Prime等材料已在下游面 板厂商测试,其中Green Host材料完成客户端的量产导入,现处于量产爬坡阶段。 公司目前覆盖红光、绿光、蓝光三基色光,初步建成系列化OLED终端材料产品体系。
OLED中间体方面,公司OLED中间体根据客户要求的产品结构式及技术指标生产是生产OLED终端材料的前端产品。2017年,公司自有OLED终端材料产线建成后, 开始生产用于生产终端材料的OLED中间体。随着2020年蒲城一期项目陆续完工投 产,公司OLED中间体整体产量显著提升。2022年,公司优化OLED中间体产品结构, 减少低附加值产品产销量。
(二)与头部面板厂密切合作,新客户拓展顺利
公司深度绑定京东方,客户结构相对集中。自2018年至2022年,京东方一直是公司 的第一大客户,历年销售占比均高于65%,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高于90%,客户结 构相对集中。京东方目前是OLED小尺寸显示面板领域全球第二、全国第一的面板厂 商。随着公司持续导入新客户,客户集中度有望降低。客户资源优质,新客户拓展顺利。公司OLED终端材料的客户均为京东方、华星光电、 和辉光电等全球显示面板龙头企业,OLED中间体客户主要为日韩的贸易商和生产商。公司在已有量产客户京东方、华星光电、和辉光电、天马等厂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 展维信诺、信利等新客户。
(三)股权结构稳固集中,控股子公司业务清晰
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王亚龙先生。王亚龙先生直接持有莱特光电49.36%的 股份,并通过西安麒麟间接持有公司的3.73%股份,合计持有股份为53.09%。目前,王亚龙先生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其配偶李红燕任公司董事。除了莱特迈斯和蒲 城莱特外,莱特电子负责公司后勤工作,西安朗晨、城固莱特、莱特众成、北京众成 无实际经营,亦无相关产能。
(四)核心业务带动营收稳增,高毛利率彰显高盈利能力
营业收入与利润端,2018年至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12亿元提升至2.80亿元, 归母净利润从-0.09亿元提升至1.05亿元,盈利水平稳健。主营业务方面,2019年,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9.47%,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同比增长844.68%,主要系公 司2018年下半年进入京东方成都、绵阳工厂,京东方订单快速放量所致。2020年至 2021年,公司顺利切入华星光电、和辉光电供应链体系并批量供货,2022年主营业 务收入达到2.43亿元。其他业务方面,主要包括电子化学品及液晶材料的贸易业务, 占比较低。
毛利端,OLED终端材料是公司最重要的盈利业务,2018年至2022年贡献了九成以 上的毛利,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并维持在60%附近的较高水平,盈利结构优质。2018 年为保障向客户的稳定供应,公司外购部分终端材料,2019年以来公司产能利用率 不断提升,逐步减少外购规模,叠加规模效应增强,终端材料单位成本降低,毛利率 从2018年的49.67%跃升至2022年的71.97%。OLED中间体业务由于新产品导入初 期工艺不成熟,部分产品毛利率为负,导致其毛利率波动较大。未来,随着工艺改进 和产品迭代,OLED中间体毛利率有望持续改善。
费用端,公司期间费用匹配营收规模扩张稳步提升,由于其增长速度小于营业收入 的增长速度,公司期间费用率从2018年的34.95%逐年下降到2022年的30.25%。公 司坚持以研发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持续推进研发技术产业化,提高产品技术研发创 新能力,研发费用率在10%上下平稳波动。偿债能力方面,2019年和2021年公司资产负债率上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小幅回 落,主要是公司为建设蒲城一期、蒲城二期和长安二期项目,增加短期借款和长期 借款所致。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显著改善,偿债指标和 资本结构整体向好,偿债风险较小。
2018年至2022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298万元、6901万元、5810万 元、16904万元和18049万元。2019年随着公司营收规模扩大、回款及时,公司经营 活动现金流净额转负为正。2020年公司完成融资后资金充裕,以票据支付的采购款 项减少,导致当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略有降低。整体上,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 额保持在较高水平,大部分年份高于同期净利润,经营质量较高。
(一)OLED颠覆性创新产品形态,下游应用场景丰富
OLED通过实现柔性显示颠覆产品形态,是进一步增强面板成长属性的核心业务。相 比于LCD,OLED面板没有液晶层和滤光片,而是由一层自发光材料取代,通过控制 流过每个发光二极管的电流改变亮度。OLED重要的特点是可以通过更换基板材料实 现柔性化,颠覆终端产品形态,实现弯曲屏、折叠屏、卷曲屏等效果,目前是柔性显 示的唯一载体。同时OLED显示基于自发光原理,在显示效果、响应速度、轻薄性等 方面都具备明显的优势,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笔电、智能穿戴设备、车载显示等 领域。
OLED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智能手机占据第一大下游应用市场。随着下游市场显示需 求进阶,更轻薄、视觉效果更佳的产品备受青睐,带动OLED下游各应用领域的显示 面板更新换代,市场规模持续提升。根据Omdia数据,从出货量来看,2022年全球 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为8.7亿片,预计到2027年出货量将达到12.2亿片,CAGR为 6.9%;从营收规模来看,2022年全球OLED面板市场规模为433亿美元,预计到2027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77亿美元,CAGR为5.9%。
从下游结构来看,2022年智能手机 屏幕占65%的出货量份额和76.8%的收入份额,是OLED面板的第一大应用市场;智 能手表应用占到15.7%的出货量份额和6.1%的收入份额,电视机应用占到0.9%的出 货量份额和10.2%的收入份额,三大板块合计占OLED面板整体市场规模份额超过93%。未来,OLED将持续在手机、电视、笔电平板、可穿戴设备、车载等领域替代传统LCD屏幕。
(二)OLED逐渐向中低端手机机型渗透,折叠屏有望打开市场空间
从OLED需求端来看,OLED手机渗透率持续提升,折叠机有望打开市场空间。2016 年之前柔性OLED下游的应用主要在三星和LG的小批量高端手机,应用范围较受限。 2017年iPhone X带动柔性OLED市场起量,柔性OLED开始在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化应 用,主要应用于品牌旗舰机型,后续进一步下沉至中低端机型。从智能手机OLED面 板出货量来看,根据Omdia预测,智能手机OLED面板将从2022年的5.7亿片上升至 2025年的7.3亿片,CGAR达到8.5%。根据我们测算,由于苹果手机全部为OLED机 型,若剔除苹果手机,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OLED渗透率仅为35.5%。根据 TrendForce,预估2022年采用OLED面板的手机渗透率约47.7%,至2023年将达 50.8%,2026年则预计超越六成。展望未来,我们认为OLED渗透空间仍然非常广阔, 同时折叠屏手机趋势有望带动柔性OLED在智能手机市场起量。
OLED面板价格逐渐下降,向中低端手机机型加速渗透。根据CINNO数据,柔性 AMOLED面板价格持续下探,OLED价格的持续下降有望带动OLED逐渐从高端旗舰机型向中低端手机机型渗透。以近来厂商发布的多款千元机为例,如OPPO A1 Pro、 OPPO K10 Pro、Redmi Note12 Pro等,全部都采用OLED屏幕。随着OLED面板价 格进一步降低,主流厂商将增加在中低端智能手机上采用OLED面板的意愿,OLED 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折叠屏突破屏幕尺寸瓶颈,有效带动柔性OLED在智能手机市场起量。折叠显示屏是 柔性OLED的升级版,在柔性OLED的基础上,可折叠屏幕进一步将原本刚性的保护 玻璃变成了可弯折的柔性材料,使得屏幕易于折叠,成为折叠手机的重要基础。当 前折叠屏手机持续更新迭代,市场空间广阔。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Canalys最新预 测,2024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超3000万部,2021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 为53%。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折叠屏手机销量达283万 部,同比大幅增长144.4%,已连续9个季度同比正增长。
从竞争格局来看,自折叠屏 手机面世,市场呈快速发展趋势,各大主流品牌纷纷在此领域投入布局。其中,2022 年华为折叠手机销量约144万部,同比增长132%,稳居国内折叠机市场销量第一, 主要受益于新机P50 Pocket/Mate X2典藏版良好的市场表现。除此之外,OPPO凭 借OPPO Find N、OPPO Find N2、OPPO Find N2 Flip三款机型的销售,同比增长 453%,小米凭借MIX Fold2的销售,同比增长112%。根据CINNO Research观察分 析,在2022年初至今中国市场上市的15款折叠产品中,有12款的起步价在万元以下, 随着折叠手机价格的持续下探,其普及度越来越高,市场容量有望不断扩大,带动 柔性OLED在智能手机市场起量。
(三)OLED突破行业天花板,持续开拓IT/车载/TV等市场
OLED突破行业天花板,在手机市场加速渗透的同时,持续开拓IT/车载/TV等市场。 除最主要的智能手机市场外,OLED IT加速渗透,iPad计划2024年搭载OLED屏幕。 中尺寸OLED面板目前渗透率较低,随着产能和良率提升,笔记本与平板电脑等设备 中OLED市场规模以及渗透率将逐步提升。根据Omdia数据,笔记本及平板电脑 OLED面板出货量将从2020年的488万片跃升至2027年6340万片,年平均增长率达 44.2%。根据Omdia预测,苹果将在iPad和MacBook的部分型号上采用OLED显示面 板屏幕方案。苹果作为业内领先硬件设备制造商,将对笔电平板采用OLED屏幕的趋 势起到示范作用,推动OLED IT渗透率不断提升。
OLED面板适应汽车场景,伴随汽车智能化趋势持续提升市场规模。OLED屏幕凭借 其对比度高、清晰度高的特征,适用于汽车显示屏幕经常暴露在较强自然光下的场 景特性,帮助驾驶者在较广的角度看到更为饱满细腻的画面。随着汽车智能化需求 不断提升,仪表板、旋钮甚至车窗等部件采用显示面板,带动车载OLED面板市场规 模持续提升。从出货量来看,根据Omdia数据,车载OLED面板出货量将从2022年的 57万片攀升至2027年的520万片,CGAR高达54%,营收上2027年有望达到近12亿 美元规模。
电视是OLED另一主要应用市场,渗透率增长空间较大。目前,大尺寸OLED面板产 能以及良率仍有待提升,主要在高端电视机型中应用,随着未来技术不断进步革新,电视OLED市场规模以及渗透率有望持续上升。根据Omdia数据,2023年全球电视 OLED面板出货量将同比增长约11%,达到852万片,2027年出货量将达到1447万片, 市场规模达到65亿美元,占比上升至11.2%。从渗透率来看,根据群智咨询预测, 【【微信】】面板渗透率将从2020年的1.7%上升至2023年的4.1%。根据Omdia预测, 在1500美元以上的高端电视市场,2023年OLED电视的出货量占比将接近50%。
(四)下游需求提升利好产业链,OLED有机材料成长空间广阔
AMOLED显示面板的工序主要包括阵列工程、有机蒸镀工程、模组工程三个环节。 阵列工程主要通过在基板上反复叠加不同膜层,经成膜、曝光、刻蚀等工艺形成LTPS (低温多晶硅)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驱动电路。有机蒸镀工程在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驱 动电路上真空蒸镀有机发光材料以及阴极材料,二者结合形成发光器件,并在无氧 环境中进行封装。模组工程是指减薄刚封装完毕的刚性面板,并根据产品需要切割, 最后经过芯片绑定、柔性电路板绑定、盖板贴合等工艺流程形成全模组产品。
OLED材料种类丰富,发光层材料占据核心地位。AMOLED原材料根据生产工序可 分为阵列材料、蒸镀材料和模组材料。其中,蒸镀材料中的OLED有机材料根据器件 结构可以分为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空穴阻挡层、发光层、空穴传输层和空穴注 入层材料。OLED发光层材料是最核心的材料,分为Prime、Dopant和Host三种材料, 其中Host和Dopant掺杂为一层,Prime单独为一层。由于OLED每个像素点独自发光, 因此在蒸镀过程中需使用精细金属掩模板将Red、Green、Blue三色材料沉积在特定 位置。基于此,发光层材料总共包括9大类,即Red(Red Host、【【淘密令】】、Red Dopant)、Blue(Blue Host、Blue Prime、Blue Dopant)、Green(Green Host、 Green Prime、Green Dopant)。
三类发光层材料共同作用,确保器件发光效果稳定高效。目前OLED面板中使用的发 光层材料主要由发光主体材料(Host材料)、发光掺杂材料(Dopant材料)和发光 功能材料(Prime材料)构成。Host材料是具有空穴传输或电子传输功能的发光材料, 能依据不同颜色的能量需求,将能量高效传递给Dopant材料,提升Dopant材料发光 能力;Dopant材料掺杂在Host材料中,起到高效发光作用,同时有效延长了器件寿 命;Prime材料位于空穴传输层和Host材料之间,起到阻挡电子、空穴传输及提升发 光层发光效率的作用。目前,各层材料所使用的核心成分分别有吲哚并咔唑类、金 属铱、芳胺类等。
OLED有机材料根据生产过程可以分为OLED中间体、OLED升华前材料和OLED终 端材料。其中,OLED终端材料是指可以直接蒸镀到基板上用于生产OLED的有机材 料。OLED中间体是OLED终端材料的前端材料,需要生产成OLED终端材料后才能 应用于OLED面板上。OLED有机材料为面板核心原材料,在成本端占据主要份额。OLED有机材料是生产 OLED面板的核心原材料,也是OLED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在OLED 面板中成本占比较高。根据Nano Market统计,OLED有机材料在手机OLED面板中 占比为23%。大尺寸的电视OLED面板因器件结构与中小尺寸相比,电子传输层、空 穴传输层和有机发光层更多,OLED有机材料的成本占比为41%。
OLED面板需求持续提升,助力OLED材料市场快速增长。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 全球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14.0亿美元增长到2025年的21.8亿美元, CAGR为12%。从中国市场来看,中国OLED有机材料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33.6亿 元增长到2025年的109亿元,CAGR为34%。早期全球OLED有机发光材料主要被美、 日、韩、德等国的企业垄断,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OLED有机发光材料中间体和前端材料领域,在利润较高的OLED有机发光材料成品(终端材料)领域占比较低,空穴 层注入/传输材料、电子层注入/传输材料在国内市场供应占比12%左右,发光层材料 供应占比不足5%。
而随着国外专利逐步到期,面板行业显现出寻求高性价比材料供应商、供应链安全等需求,国内材料商后发优势显著。同时在国内面板厂商崛起的背景下,国产OLED有机材料凭借高性价比产品、稳定可靠的供应而倍受青睐,在性价比、本土化服务、供应链安全等方面比进口材料更具优势,终端材料市场国产化将迎来发展良机,OLED有机材料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一)国内面板厂加速产线建设,国内OLED有机材料市场扩张
中国OLED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相对全球增长势头良好。中国大陆AMOLED面板同 比增长率持续高于全球同比增长率,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厂商持续发力,深化全球 领先地位。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22年我国OLED产业规模为720亿元。总体而言, 国内OLED产业不断发展,带动了上游OLED材料、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推动了 OLED配套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国内上游的材料和设备厂商经过多年研发投入,技术 水平快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目前国内已经初步建立了OLED材料和设备 的供应链体系,随着OLED面板产能逐渐向国内转移,国内OLED上游材料和设备厂 商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OLED国产化进程加速,全球OLED产能逐步向中国大陆转移。产能方面,近几年来 国内主要面板商不断建设OLED新产线,众多OLED生产线的建成以及面板生产线规 模的逐渐扩大,使得OLED产能迅速爬升,以京东方为首的中国大陆企业在OLED市 场的份额有望快速提升。根据Omdia数据预测,全球OLED产能面积由2018年的1650 万平方米上升至2023年的3820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达18.2%;中国OLED产能 面积预计将由2018年的143万平方米上升至2023年的1722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 高达64.4%,产能占比从2018年的8.7%提升至2023年的45.1%。
国内面板产能陆续开出,以京东方为首的国内面板厂商积极布局OLED产线。近年来 国内主要面板厂商加快布局OLED产线,以京东方为首的面板厂商OLED产能持续放 量。京东方三条柔性6代OLED线已建设完毕,其中,成都、绵阳产线均已实现量产, 重庆产线正在产能爬坡阶段。除此之外,华星光电、深天马、维信诺、和辉光电等主 要面板厂商均已布局6代OLED产线并实现量产,中国大陆OLED产能持续放量。
OLED 8.5代线成为面板厂新战场,OLED中大尺寸化趋势显现。随着OLED面板在 平板电脑等IT产品市场的不断渗透,第8代OLED产线成为面板业角逐的新战场,以 三星、LG、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为代表的面板厂商正在积极布局第8.5/8.6/8.7代中 大尺寸OLED生产线。目前,LG广州OLED 8.5代线实现量产,三星显示首条8.5代 OLED产线即将开工,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内面板厂也在积极进行战略、市场、技术等方面的评估。使用8.5代线制造OLED面板,在IT应用上比第6代线生产更经济, 生产效率更高,有利于产品成本的降低,形成成本和规模优势,满足中大尺寸OLED 显示需求。
国内面板厂商崛起,加快OLED有机材料国产替代进程。莱特光电等国内少数几家企 业打破国外对OLED终端材料的专利封锁,完善我国OLED“中间体-终端材料-面板” 产业链布局,打破国外厂商的价格壁垒。在国内面板厂商崛起的背景下,国产OLED 有机材料产量持续提升。据CINNO Research预测,中国OLED有机材料(≤G6)市 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9吨增长到2022年的61吨,CAGR高达46.6%。国内OLED有机 材料厂商有望拥抱国产替代机遇,打开长期快速成长空间。
(二)与京东方深度合作共赢,持续拓展Green Host等新产品
客户黏性强,产品质量获下游客户广泛认可。OLED面板厂商的供应商认证体系严格, 量产导入周期为2~3年。为保持系列产品的器件性能,面板厂商不会轻易更换材料厂 商。在客户质量上,公司已经积累了京东方、华星光电、和辉光电、天马、信利等 OLED面板厂商,产能规模及出货量保持国内领先,下游终端客户包括华为、苹果、 三星、LG集团、小米、OPPO等全球性的龙头企业。在供应地位上,公司是首家为 京东方供应OLED发光功能材料且具备自主专利的国内厂商,【【淘密令】】材料持续升 级迭代,稳定量产供应。公司产品质量和稳定持续的供货能力,获得了客户的长期 认可。
与京东方深度合作,研发和业务协同互促。公司持续供给京东方成都厂、绵阳厂、 鄂尔多斯厂和重庆厂,供应产品主要包括【【淘密令】】和空穴注入层材料,材料持续更 新迭代以配合京东方每代产品体系,是京东方【【淘密令】】供应商。随着京东方在建产 能逐步释放,公司与京东方的合作规模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与京东方签署联合开发项目协议,具有排他性。2020年4月17日,公司与京东方 签署协议,就“OLED终端材料联合开发”项目开展合作。公司根据京东方需求开发 新材料,京东方优化工艺等相关方面并对公司开发的新材料进行测试。公司通过与 客户的合作研发,建立研发与业务间的良性循环,与客户保持高粘性发展。
公司【【淘密令】】材料稳定量产供应,Green Host材料完成量产导入。根据OLED Industry数据,【【淘密令】】材料占到OLED面板所用OLED有机材料采购金额的12%左 右,Red Host材料、Green Host材料、Green Prime材料及Blue Prime材料合计占到 OLED面板所用OLED有机材料采购金额的28%以上。在OLED终端材料中,Dopant 材料技术壁垒最高,Host材料和Prime材料技术壁垒依次下降。同时,从三色光原理 来看,红、绿、蓝三原色光按照能量高低排序为蓝>绿>红,能量越大对于材料性能 和研发指标要求越高。
公司【【淘密令】】材料持续升级迭代,稳定量产供应;Green Host 材料的供应,目前仍集中在少数国外材料厂商手中,因为专利和技术的制约,国内 参与的公司很少,公司主要竞争对手为国外厂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Green Host 材料突破了国外专利壁垒,产品性能优异,完成客户端的量产导入,现处于产量爬 坡阶段;Red Host材料、Green Prime材料及Blue Prime材料在客户端验证测试。
(三)坚持研发创新驱动,募投项目稳步推进
自主研发打破专利封锁,核心技术行业领先。OLED终端材料主要技术壁垒在于材料厂商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分子结构式,该分子结构式不仅要保证材料自身性能达标, 且在与其它十几种材料搭配后仍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光电性能,同时还要有专利保护。 华为、苹果、三星、LG集团等全球性龙头的终端用户拥有严格的专利管控体系,要 求面板厂商所用OLED材料具有专利保护。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74 项,累计申请专利651项,专利覆盖发光层材料、空穴传输层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 和电子传输层材料等OLED有机材料,覆盖中国、美国、欧洲、韩国和日本等OLED 产业主要国家和地区
苹果ai认证
根据《华尔街日报》(WSJ)发表的一份报告,苹果已经对其员工如何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实施了限制--鉴于这家库比蒂诺科技公司对泄密事件的警惕性是出了名的,这并不令人惊讶。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表明,苹果的员工不会因为永远缺乏人工智能协助而处于不利地位,因为苹果正忙于创造 "自己的类似技术"。该报告的依据是一份似乎支持这些说法的苹果内部文件,以及 "熟悉此事 "的匿名人士。
Apple iPhone 14 Pro (A2892) 256GB 暗紫色 支持移动联通电信5G 双卡双待手机
[经销商] 京东商城
[产品售价]
进入购买
使用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人工智能的问题之一是,这些工具通常使用其互动--输入、问题等--作为训练数据。早在4月份,三星就遇到了这种问题,当时ChatGPT使用的专有数据被泄露了。这家韩国科技巨头的工厂工程师正在使用ChatGPT协助编码、做笔记,以及进行有关工厂性能和产量的数据分析,有三次数据泄露的情况被追溯到ChatGPT的使用。
ChatGPT不仅容易通过培训泄露其他用户的数据--像所有软件一样,它也有漏洞和错误。在本周早些时候,我们看到了它的漏洞,即通过YouTube转录的提示注入。3月,ChatGPT被发现其部分用户可以看到其他用户聊天记录的标题,因此被短期下线。
在有关数据安全的报告增长之后,OpenAI推出了新的隐私控制以及用于人工智能协助敏感文件的 "隐身模式"。也许,这些步骤对苹果来说还不够深入。华尔街日报》报道中特别提到的另一个人工智能工具是GitHub的Copilot(微软),它被开发者用来通过其智能代码自动完成功能来节省时间。
关于苹果公司在自己所谓的LLM人工智能方面的进展,人们知道的不多。近年来,该公司已经抢购了各种与人工智能有关的公司,并雇用了约翰-詹南德雷亚等人,他是一位曾在谷歌搜索和人工智能团队工作的执行官。微软和谷歌在人工智能竞赛中火力全开,甚至将其人工智能驱动的应用程序和小工具投向苹果的iOS商店,所以苹果不能对自己的解决方案太过耐心。
苹果的开发者大会,即WWDC23,将于6月23日拉开帷幕,所以也许它很快就会为我们带来一些人工智能的消息。可能会有人工智能增强的Siri宣布,以及备受期待的Reality Pro AR/VR头盔,新的Mac,以及新的桌面、移动和可穿戴操作系统。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苹果限制员工使用【【网址】】/818/818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