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处理器排名最新2021(2022年手机处理器排行榜:苹果无敌,高通优势不再,华为无缘前十)

手机 0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处理器排名最新图,处理器排名最新手机,处理器的排行表,处理器排行前十

关于智能手机处理器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其等同于汽车的发动机一般,对于高端旗舰尤其重要,2021年安卓旗舰整体拉胯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年的旗舰处理器骁龙888功耗控制不足,导致手机发热、发烫严重,终端体验相当不友好,好在2022年高通及时调整,这才实现了安卓旗舰手机口碑的整体好转。

随着时间进入2022年年末,主流处理器基本已经陆续发布,搭载的有关机型也陆续发布或即将发布,关于“安卓处理器能否战胜苹果处理器”的争论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焦点。那么当下手机处理器表现如何,谁又能持续保持领跑呢?

苹果・无解的存在

苹果旗下的iPhone多年来始终占据着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其中iOS系统与A系仿生处理器被视为iPhone手机的左膀右臂,而关于A系仿生处理器一直流传着领先安卓顶级处理器一代半的说法。

不过从最新数据来看,目前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苹果旗下的A16仿生处理器、A15仿生处理器,以及A14仿生处理器,考虑到A14仿生处理器已经是苹果在2020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伴随iPhone12系列手机发布的处理器了,而排名第四的骁龙8Gen2处理器刚刚发布不久,这意味着苹果的A系仿生处理器已经领先同期最强安卓处理器两代以上。

重点介绍A16仿生处理器,6核架构CPU部分由2个性能核心+4个能效核心组成,GPU部分由5核心图形处理器组成,拥有16核心的神经网络引擎,采用台积电最先进的N4制程工艺;同时晶体管数量达到了160亿,在释放相同的GPU性能的情况下,功耗大概降低了15%-20%;AI性算力由A15的16T提升到了17T,ISP方面拥有4T的处理速度,整体参数超级恐怖。

也正是得益于此,苹果iPhone14ProMax成为了全球性能最强悍的智能手机,配合iOS16系统成为全球软件与硬件双重领先的王牌旗舰,加上后置摄像头为4800万像素主镜头+12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1200万长焦镜头,视频拍摄能力同样高居全球第一。

用一句话来形容苹果在处理器领域的地位,那就是无解的存在。

高通:优势很一般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高通都是安卓旗舰处理器的唯一代表,不过最近两年高通在旗舰处理器的优势越来越小,目前在处理器TOP10榜单中高通仅剩四款,分别是排名第四的骁龙8Gen2处理器、骁龙8+Gen1处理器,以及骁龙888Plus处理器,且排名分别为四、六、九、十,不过目前骁龙8Gen2尚未正式商用。

重点介绍骁龙8+Gen1处理器,内置八核KryoCPU,包括一个Cortex-X2的3.0GHz内核,三个Cortex-A710的2.5GHz高性能内核,以及四个基于Cortex-A510的1.8GHz高效内核,制程工艺为三星4nm制程工艺。

在骁龙8+Gen1处理器的基础上,安卓旗舰整体表现出色,其中最引以为傲的当属小米12SUltra,配合5000万像素镜头后置摄像头、4800万潜望式长焦镜头、4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其中主摄支持OIS光学防抖,潜望式长焦镜头ZoomEIS防抖,小米12SUltra的影像能力稳居行业第一。

用一句话来形容高通在处理器领域的地位,那就是安卓之光,但仍需努力。

联发科:蛰伏的荣光

联发科最早是国产手机的首选处理器,甚至主导国产手机早期的山寨时代,但随着高通与华为的崛起,联发科最终沦为了中低端手机的供应商,甚至还出现过“一核有难,九核围观”的笑话,不过好在联发科自己争气,最近两年趁着高通的不给力迅速成长为安卓旗舰处理器的供应商之一。

目前联发科旗下的三款处理器进入TOP10榜单,包括最新发布的天玑9200处理器、天玑9000Plus处理器,以及天玑9000处理器,其中天玑9200处理器排名第五,且与骁龙8Gen2差距不大。

重点介绍天玑9200处理器,搭载新一代8核旗舰CPU和天玑最强旗舰GPU,采用台积电第二代4纳米制程工艺。Cortex-X3超大核主频高达3.05GHz,基于台积电第二代4nm制程打造,在部分榜单上高于骁龙8Gen2处理器。

联发科天玑9200处理器由【【微信】】系列全球首发,重点介绍【【微信】】Pro,其搭载京东方Q9屏、后置三摄包括一英寸IMX989主摄,支持IP68防尘防水、120W有线快充+50W无线快充,加上4700mAh电池,整体表现优秀。

侃哥叨叨

2021年,华为麒麟9000处理器位居整个榜单第八位,但在2022年华为麒麟处理器已经彻底跌出前十,令人唏嘘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商城显示华为MateX2已经下架,官网已经搜索不到内容,仅剩下皮革保护套在售,价格299元,而多方消息显示华为MateX2的下架可能与芯片有关,该机搭载的是绝版麒麟9000处理器,或许库存真的已经消化殆尽。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不可抗拒因素干扰,华为麒麟处理器又怎会只沦落至此,只希望华为继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再塑辉煌。

素材来源:DTCHAT;数据参考:Geekbench5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搜索,侵权删图;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发展历史阶段 关于计算机历史发展的书籍

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发展历史,都经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发展历史简介,存储设备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及作用

1.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简短回答

以下表格记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微信】】)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的诞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1946年2月,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加州问世,ENIAC用了18000个电子管和86000个其它电子元件,有两个教室那么大,运算速度却只有每秒300次各种运算或5000次加法,耗资100万美元以上。尽管ENIAC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它毕竟是计算机的始祖,揭开了计算机时代的序幕。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第一代计算机的内部元件使用的是电子管。由于一部计算机需要几千个电子管,每个电子管都会散发大量的热量,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晶体管比电子管小得多,不需要暖机时间,消耗能量较少,处理更迅速、更可靠。第二代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从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接着,高级语言FORTRAN语言和cOBOL语言相继开发出来并被广泛使用。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r)是做在晶片上的一个完整的电子电路,这个晶片比手指甲还小,却包含了几千个晶体管元件。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信】】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年,电子管, 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第二代计算机 :1958 ~1964 年,晶体管, 体积小,耗电量较少,运算速度高,价格下降;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1971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功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性能到规模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进办公室和家庭。

楼上的你“辛苦”了,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了弹道设计的需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它的运算速度不高,却是一个庞然大物DDDD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占地300平方米、重30吨、消耗功率为50KW、价值48万美元。虽然它既大又贵,但却是现在各种计算机的先驱,为发展至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更新,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至今已发展了四代。 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是以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的,即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集成电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 年代 基本器件 应用范围 1946DD1958 电子管 科研院校进行科学运算 1958DD1964 晶体管 工矿企业、机关事务进行数据处理工业控制 1964DD1971 集成电路 出现了小型机 1971DD今 LSI、VLSI 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微机 三、微机的发展史 微机的发展与LSI紧密相连。

自1971年第一台计算机(INTEL4004)问世以来微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为CPU,因此我们主要以CPU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线索,来介绍微机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以Intel公司的CPU为主线。

第一代:4位及低档8位微处理器 2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以其为核心组成了一台高级袖珍计算机。随后出现的Intel4040,是第一片通用的4位微处理器。

2 1972年,Intel8008,8位,集成度约2000管/片,时钟频率1MHz。 第二代:中、低档8位微处理器 2 1973年~1974年,Intel8008、M6800、Rockwell6502,8位,集成度5000管/片,时钟频率2~4MHz。

这一时期,微处理器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组成微机系统的其它部件也愈来愈齐全,系统朝着提高集成度、提高功能与速度,减少组成系统所需的芯片数量的方向发展。 第三代:高、中档8位微处理器 2 1975年~1976年,Z-80,Intel8085,8位,时钟频率2~4MHz,集成度约10000管/片,还出现了一系列单片机。

第四代:16及低档32位微处理器 2 1978年,Intel首次推出16位处理器8086(时钟频率达到4~8MHz),80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直接访问1MB内 存单元。 2 1979年,Intel又推出8086的姊妹芯片8088(时钟频率达到48MHz),集成度达到2万~6万管/片。

它与8086不同的是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地址线为20位)。 2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时钟频率为10MHz),该芯片仍然为16位结构,但地址总线扩展到24位,可访问16MB内存,其工作频率也较8086提高了许多。

80286向后兼容8086的指令集和工作模式(实模式),并增加了部分新指令和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保护模式。 2 1985年,Intel又推出了32位处理器80386(时钟频率为20MHZ),该芯片的内外部数据线及地址总线都是32位,可访问4GB内存,并支持分页机制。

除了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80386又增加了一种“虚拟8086”的工作模式,可以在操作系统控制下模拟多个8086同时工作。 2 1989年推出了80486(时钟频率为30~40MHz),集成度达到15万~50万管/片(168个脚),甚至上百万管/片,因此被称为超级微型机。

早期的80486相当于把80386和完成浮点运算的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到一起,这种片内高速缓存称为一级(L1)缓存,80486还支持主板上的二级(L2)缓存。后期推出的80486 DX2首次引入了倍频的概念,有效缓解了外部设备的制造工艺跟不上CPU主频发展速度的矛盾。

第五代:高档32位微处理器 2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奔腾),Pentium最大的改进是它拥有超标量结构(支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至多条指令),且一级缓存的容量增加到了16kB,这些改进大大提升了CPU的性能。

计算机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四个时代,从1946年到1959年这段时期我们称之为“电子管计算机时代”。因此,如何散热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电子管的寿命最长只有3000小时,计算机运行时常常发生由于电子管被烧坏而使计算机死机的现象。第一代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

从1960年到1964年,由于在计算机中采用了比电子管更先进的晶体管,所以我们将这段时期称为“晶体管计算机时代”。这时,开始使用磁盘和磁带作为辅助存储器。第二代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都下降了,使用的人也多起来了,计算机工业迅速发展。第二代计算机主要用于商业、大学教学和政府机关。

从1965年到1970年,集成电路被应用到计算机中来,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三代计算机的特点是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可靠性更高、计算速度更快。第三代计算机的代表是IBM公司花了50亿美元开发的IBM 360系列。

从1971年到现在,被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元件依然是集成电路,不过,这种集成电路已经大大改善,它包含着几十万到上百万个晶体管,人们称之为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Scale lntegrated Circuit,简称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微信】】ated Circuit,简称VLSI)。1975年,美国1BM公司推出了个人计算机PC(PersonaI Computer),从此,人们对计算机不再陌生,计算机开始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科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其他的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有力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迅速成长。

在您看来,未来的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如何,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否会愈来愈紧密? 李国杰院士:我在看待计算机科学发展趋势时,通常是把它分为三维考虑。一维是是向"高"的方向。

性能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的主频越来越高。像前几年我们使用的都是286、386、主频只有几十兆。

90年代初,集成电路集成度已达到100万门以上,从VLSI开始进入ULSI,即特大规模集成电路时期。而且由于RISC技术的成熟与普及,CPU性能年增长率由80年代的35%发展到90年代的60%。

到后来出现奔腾系列,到现在已出现了奔腾4微处理器,主频达到2GHz以上。而且计算机向高的方面发展不仅是芯片频率的提高,而且是计算机整体性能的提高。

一个计算机中可能不只用一个处理器,而是用几百个几千个处理器,这就是所谓并行处理。也就是说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有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器件速度,二是并行处理。

与前所述,器件速度通过发明新器件(如量子器件等),采用纳米工艺、片上系统等技术还可以提高几个数量级。以大规模并行为标志的体系结构的创新与进步是提高计算机系统性能的另一重要途径。

目前世界上性能最高的通用计算机已采用上万台计算机并行,美国的ASCI计划已经完成每秒12。3万亿次并行机。

目前正在研制30万亿次和100万亿次并行计算机。美国另一项计划的目标是2010年左右推出每秒一千万亿次并行计算机(Petaflops计算机),其处理机将采用超导量子器件,每个处理机每秒100亿次,共用10万个处理机并行。

专用计算机的并行程度比通用机更高。IBM公司正在研制一台用于计算蛋白质折叠结构的专用计算机,称做兰色基因(Blue Gene)计算机,一块芯片中就包括32个处理机,峰值速度达每秒一千万亿次,计划2004年实现。

将几千几万台计算机连结起来构成一台并行机,就如同组织成千上万工人生产一个产品一样,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并行计算机的关键技术是如何高效率地把大量计算机互相连接起来,即各处理机之间的高速通信,以及如何有效地管理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使之协调工作,这就是并行计算机的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功能。

如何处理高性能与通用性以及应用软件可移植性的矛盾也是研制并行计算机必须面对的技术选择,也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 另一个方向就是向“广”度方向发展,计算机发展的趋势就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像“没有计算机一样”。

近年来更明显的趋势是网络化与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即在广度上的发展开拓。国外称这种趋势为普适计算(Per【【微信】】)或叫无处不在的计算。

举个例子,问你家里有多少马达,谁也说不清。洗衣机里有,电冰箱里有,录音机里也有,几乎无处不在,我们谁也不会去统计它。

未来,计算机也会像现在的马达一样,存在于家中的各种电器中。那时问你家里有多少计算机,你也数不清。

你的笔记本,书籍都已电子化。包括未来的中小学教材,再过十几、二十几年,可能学生们上课用的不再是教科书,而只是一个笔记本大小的计算机,所有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辅导书,练习题都在里面。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地从中查到想要的资料。而且这些计算机与现在的手机合为一体,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相互交流信息。

所以有人预言未来计算机可能像纸张一样便宜,可以一次性使用,计算机将成为不被人注意的最常用的日用品。 第三个方向是向"深"度方向发展,即向信息的智能化发展。

网上有大量的信息,怎样把这些浩如烟海的东西变成你想要的知识,这是计算科学的重要课题,同时人机界面更加友好。未来你可以用你的自然语言与计算机打交道,也可以用手写的文字打交道,甚至可以用你的表情、手势来与计算机沟通,使人机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电子计算机从诞生起就致力于模拟人类思维,希望计算机越来越聪明,不仅能做一些复杂的事情,而且能做一些需“智慧”才能做的事,比如推理、学习、联想等。自从1956年提出“人工智能”以来,计算机在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步伐不尽人意。

科学家多次关于人工智能的预期目标都没有实现,这说明探索人类智能的本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计算机"思维"的方式与人类思维方式有很大区别,人机之间的间隔还不小。

人类还很难以自然的方式,如语言、手势、表情与计算机打交道,计算机难用已成为阻碍计算机进一步普及的巨大障碍。随着nternet的普及,普通老百姓使用计算机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种强烈需求将大大促进计算机智能化方向的研究。

近几年来计算机识别文字(包括印刷体、手写体)和口语的技术已有较大提高,已初步达到商品化水平,估计5-10年内手写和口语输入将逐步成为主流的输入方式。手势(特别是哑语手势)和脸部表情识别也已取得较大进展。

使人沉浸在计算机世界的虚拟现实(【【微信】】)技术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21世纪将更加迅速的发展。 说到计算机科学同其他学科的关系,我认为有几个学科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关。

转载请注明出处华阅文章网 » 在计算机发展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