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厂库存超千万或为假,但国产机换汤不换药的病得治了……|库存|厂商|降价
淘宝搜:【天降红包222】领超级红包,京东搜:【天降红包222】
淘宝互助,淘宝双11微信互助群关注公众号 【淘姐妹】
这两天,社交媒体上又冒出了一个热帖,帖子表示:据说某手机厂商库存已经超过一千万台。
这家的特点是,换壳不换芯,一芯用四代,频繁出新机,准备借壳上市……
如果将最后一个特点去掉,结合前几个特点,大家感觉说的是谁?小柴思来想去,这不是国产手机一梯队里的玩家都有份了?
还有人表示:库存一千万台可以理解,但是2023年如果还把骁龙888拿出来清,就不理解了,这都已经是3年前出的芯片了,难道要「一芯卖4年」吗?
事实上,这个热帖,有真有假,比如1000库存这个点,似乎每年都会出现一次,话术也相差不大。
显然,这条帖子就是一个流量贴的嫌疑很大,总有人过段时间就会拉出来再洗一次。
但是为何这样的帖子会火,或许背后也有现实的原因引发传播,比如帖子里提到的几个特点,换壳不换芯、频繁出心机等,都是广大吃瓜群众共鸣的话题。
除此之外,虽然说某厂商1000万的库存数据不准确,但是目前国产主流手机品牌的库存问题,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或许1000万库存的数据只是不准确,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准确的数字,会比1000万还要高呢?
清库存
当下手机行业的头等大事
在当下的智能手机消费语境里,手机品牌每发布一款新机,消费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等,能降」「再等等,能降更多……」
发布会上,震耳欲聋的高频词是,高端旗舰、行业标杆、遥遥领先定价5999起;发布会后具体是什么配置,什么型号,好像没有多少人记得。
于是新机发布一两月后便进入跌跌不休的大降价状态,似乎成了全行业心照不宣的常态。
从降价300,到降价1000,再到价格对半砍
,这个过程,往往就在几个月里完成。
如今的手机行业,似乎深度陷入了既要高端旗号的面子,又要销量这个里子的死循环。
而为何这样,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卖不动。当然,卖不动背后,是压在头顶的库存大山。
前不久,著名分析师郭明Z就出具了一份报告,报告称目前,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厂商,都面临着需求疲软所导致的高库存风险,他其中提到,某国产厂商的零组件库存都高达2000-3000万部手机。
这么庞大的数据意味着什么?背后压着的是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换壳不换芯、频繁出新机,就成了手机厂商们不得不走的路。
上游的高通也预计,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可能下降5%至10%,客户减少库存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两个季度。而高通的很大一部分销售额来自中国制造商,但是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市场反弹的迹象。」
当然,除了零部件的库存,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成品的库存更为严峻,仅在去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成品库存高达5000多万部。
而过去一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下降12%,创下自2013以来的最差年度业绩,而如今,这个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明显的缓解。
更悲观的是,厂商们为了保住销量这个指标、叠加零部件去库存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捡起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机海战术。
然而,这像是一个无休止的负面循环,换汤不换药,也逐渐让消费者失去耐心,换机欲望持续下降。
拼销量
机海战术正将大多数品牌拖向深渊
在性能过剩、价格上涨的记性发展形式下,手机市场需求的疲软是肉眼可见的。
比如十年前,国产厂商们也是在整合上游的创新技术,但旗舰机价格也有两千上下;如今,厂商们还是在整合上游的创新技术,但旗舰机价格却涨到了五六千。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没人说的清楚。而更关键的是,不管是千万机,还是高达五六千的旗舰机,似乎都能同等的满足当下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消费者几乎没了追逐新旗舰的理由。
在这种背景下,长生门为了销量、市场份额,纷纷玩起了机海战术,从系列、到子品牌,再到子品牌的各种系列,同样一个配置的产品,可以重复发布五六次。
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上市的新机型累计高达423款,粗略计算,一个品牌一年平均要发布超过50款新机。
但是零部件的创新,就那么多,这导致手机成品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区分差异化厂商们甚至改革外观,换个配色 ,就能继续发一次。
在这几年的手机新品发布会上,一个配色,都能被拉出来浓墨重彩的讲十几分钟,让人恍惚,这不是在发布手机,而是在发布颜色。
但是这样散弹打鸟拼销量的模式,是存在巨大的隐患的,首先是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即生产线的建设、各种营销费用等等;
虽然,这些上涨的成本,厂商们像让消费者买单,但是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大家都变成了等等党。
其次,产品线越多,尤其同质化产品线越多,也意味着库存将会成倍的增长。
这引发的不仅是行业的内卷,还有「自卷」,那么变着法子降价成为唯一的出路。
更恐怖的是,成本在不断的上涨,但价格还要一降再降,但在如今这个行业环境中,似乎降价也没有那么明显的作用了,比如去年至今,国产厂商们你追我赶的降价。
但整体的销量还是在持续下滑的,根据数据,去年,大部分手机厂商的出货量都是两位数下滑的。
到了今年一季度,下滑还在继续,比如荣耀的增长率为-35%、小米为20%。
显然,纵使不断的降价,对挽回颓势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这背后,各大厂商的库存周期,不断的拉长。
比如某厂商的库存周期高达12-16周,而合理的水平则在6周左右。
618快来了,手机行业又已经早早的开启了新一轮的降价潮,但消费者,似乎并没有的动力似乎并不明显。
为什么呢?因为换汤不换药是套路,而套路从不得人心,得治……不然,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某厂库存超千万或为假,但国产机换汤不换药的病得治了……
某工厂的仓库有一批存储的货物,某工厂现库存原料1200吨,用来生产,某工厂有一个仓库,存放若干种产品,某工厂某年库存钢材登记资料如下表这两天,社交媒体上又冒出了一个热帖,帖子表示:据说某手机厂商库存已经超过一千万台。
这家的特点是,换壳不换芯,一芯用四代,频繁出新机,准备借壳上市……
如果将最后一个特点去掉,结合前几个特点,大家感觉说的是谁?小柴思来想去,这不是国产手机一梯队里的玩家都有份了?
还有人表示:库存一千万台可以理解,但是2023年如果还把骁龙888拿出来清,就不理解了,这都已经是3年前出的芯片了,难道要「一芯卖4年」吗?
事实上,这个热帖,有真有假,比如1000库存这个点,似乎每年都会出现一次,话术也相差不大。
显然,这条帖子就是一个流量贴的嫌疑很大,总有人过段时间就会拉出来再洗一次。
但是为何这样的帖子会火,或许背后也有现实的原因引发传播,比如帖子里提到的几个特点,换壳不换芯、频繁出心机等,都是广大吃瓜群众共鸣的话题。
除此之外,虽然说某厂商1000万的库存数据不准确,但是目前国产主流手机品牌的库存问题,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或许1000万库存的数据只是不准确,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准确的数字,会比1000万还要高呢?
清库存
当下手机行业的头等大事
在当下的智能手机消费语境里,手机品牌每发布一款新机,消费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等,能降」「再等等,能降更多……」
发布会上,震耳欲聋的高频词是,高端旗舰、行业标杆、遥遥领先定价5999起;发布会后具体是什么配置,什么型号,好像没有多少人记得。
于是新机发布一两月后便进入跌跌不休的大降价状态,似乎成了全行业心照不宣的常态。
从降价300,到降价1000,再到价格对半砍
,这个过程,往往就在几个月里完成。
如今的手机行业,似乎深度陷入了既要高端旗号的面子,又要销量这个里子的死循环。
而为何这样,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卖不动。当然,卖不动背后,是压在头顶的库存大山。
前不久,著名分析师郭明Z就出具了一份报告,报告称目前,几乎所有的安卓手机厂商,都面临着需求疲软所导致的高库存风险,他其中提到,某国产厂商的零组件库存都高达2000-3000万部手机。
这么庞大的数据意味着什么?背后压着的是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换壳不换芯、频繁出新机,就成了手机厂商们不得不走的路。
上游的高通也预计,今年全球手机出货量可能下降5%至10%,客户减少库存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两个季度。而高通的很大一部分销售额来自中国制造商,但是很遗憾,「我们还没有看到中国市场反弹的迹象。」
当然,除了零部件的库存,对于国产手机厂商来说,成品的库存更为严峻,仅在去年上半年,国内手机市场的成品库存高达5000多万部。
而过去一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下降12%,创下自2013以来的最差年度业绩,而如今,这个下滑的趋势,还没有明显的缓解。
更悲观的是,厂商们为了保住销量这个指标、叠加零部件去库存的压力,不得不继续捡起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机海战术。
然而,这像是一个无休止的负面循环,换汤不换药,也逐渐让消费者失去耐心,换机欲望持续下降。
拼销量
机海战术正将大多数品牌拖向深渊
在性能过剩、价格上涨的记性发展形式下,手机市场需求的疲软是肉眼可见的。
比如十年前,国产厂商们也是在整合上游的创新技术,但旗舰机价格也有两千上下;如今,厂商们还是在整合上游的创新技术,但旗舰机价格却涨到了五六千。
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没人说的清楚。而更关键的是,不管是千万机,还是高达五六千的旗舰机,似乎都能同等的满足当下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消费者几乎没了追逐新旗舰的理由。
在这种背景下,长生门为了销量、市场份额,纷纷玩起了机海战术,从系列、到子品牌,再到子品牌的各种系列,同样一个配置的产品,可以重复发布五六次。
有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上市的新机型累计高达423款,粗略计算,一个品牌一年平均要发布超过50款新机。
但是零部件的创新,就那么多,这导致手机成品的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区分差异化厂商们甚至改革外观,换个配色 ,就能继续发一次。
在这几年的手机新品发布会上,一个配色,都能被拉出来浓墨重彩的讲十几分钟,让人恍惚,这不是在发布手机,而是在发布颜色。
但是这样散弹打鸟拼销量的模式,是存在巨大的隐患的,首先是成本的大幅上涨,也即生产线的建设、各种营销费用等等;
虽然,这些上涨的成本,厂商们像让消费者买单,但是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因为大家都变成了等等党。
其次,产品线越多,尤其同质化产品线越多,也意味着库存将会成倍的增长。
这引发的不仅是行业的内卷,还有「自卷」,那么变着法子降价成为唯一的出路。
更恐怖的是,成本在不断的上涨,但价格还要一降再降,但在如今这个行业环境中,似乎降价也没有那么明显的作用了,比如去年至今,国产厂商们你追我赶的降价。
但整体的销量还是在持续下滑的,根据数据,去年,大部分手机厂商的出货量都是两位数下滑的。
到了今年一季度,下滑还在继续,比如荣耀的增长率为-35%、小米为20%。
显然,纵使不断的降价,对挽回颓势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这背后,各大厂商的库存周期,不断的拉长。
比如某厂商的库存周期高达12-16周,而合理的水平则在6周左右。
618快来了,手机行业又已经早早的开启了新一轮的降价潮,但消费者,似乎并没有的动力似乎并不明显。
为什么呢?因为换汤不换药是套路,而套路从不得人心,得治……不然,最终只能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