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姐妹

淘姐妹

“给点近红外光就捣蛋”——合成生物学赋能细菌

手机 0
生物红外线的作用是什么,红外线生物学效应,红外线生物学功能,红外线的生物学效应有哪些
04.1907:30
关注

“特洛伊木马”,细菌溶瘤有绝招

恶性实体肿瘤中分布着复杂的脉管系统,就像“占山为王”的“土匪”,依赖新生血管源源不断地掠夺给养,这为实体肿瘤的后续生长及转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实体肿瘤中的血管大多走形扭曲,血液流通不畅,这导致了大部分药物分子很难深入实体瘤内部,从而大大削弱了药物分子的抗癌作用。以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 CAR-T)为例,其在白血病等血液肿瘤中表现出不错的治疗效果,但在恶性实体瘤中的表现却不尽人意。因此,缺氧和免疫抑制的肿瘤微环境成为了诸多癌症治疗方法的最大障碍之一。

但对于细菌来说,这恰恰是个好消息。由于血液流通不畅导致实体瘤内环境缺氧,从而形成中心厌氧区,氧气浓度恰恰成为了细菌感知及靶向肿瘤微环境的重要信号之一,这为细菌的潜入、定殖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例如大肠杆菌、李斯特菌、沙门氏菌、梭状芽孢杆菌等兼性或专性厌氧菌等都具备着较高的肿瘤定殖能力。

大量小鼠实验的研究也表明,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将细菌注入小鼠体内,正常组织内的细菌会随着小鼠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而被消灭,而进入肿瘤内的细菌却能定殖下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不仅躲避掉了免疫细胞的围追堵截,还能像“特洛伊木马”一样,潜入肿瘤内部,作为治疗载体释放药物,为消灭肿瘤细胞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些策略提高了小鼠的肿瘤治疗效果,但在临床研究中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例如,细菌载体释放的药物多为化学药物或细胞毒蛋白,这就导致了细菌的治疗效果是剂量依赖性的。因此,需要更高的定殖率才能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由于临床中肿瘤异质性更大、细菌定殖密度低,同时细菌的定殖是动态且不可控的,这对细菌疗法向临床推广造成了更大的阻碍。因此,对于肿瘤治疗这样一个长期的干预过程,如何改造细菌实现治疗药物时空可控和持续释放到肿瘤微环境中,成为了突破细菌疗法治疗瓶颈的关键。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金帆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题为 Programming the lifestyles of engineered bacteria for cancer therapy 的研究成果。该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种可通过层级性调控近红外光强度编程细菌生活方式来控制细菌的粘附、定殖以及药物释放的工程化铜绿假单胞菌株,实现了对肿瘤细菌疗法中细菌定殖以及药物释放过程的持续精确控制,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打造“细菌变形金刚”,光控细菌“浮游-定殖-裂解”三态切换

在自然界中,铜绿假单胞菌在有利的环境下处于浮游状态,其在表面定殖的能力较弱;而在不利的环境中则会进入生物被膜状态,其表面定殖能力大大增强。受到自然界中细菌生存方式的启发,研究团队为工程菌设计了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以实现对其定殖能力的控制,其中浮游状态细菌的定殖能力较弱,能够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而生物被膜状态细菌的定殖能力较强,能够增加其在肿瘤组织内的定殖量。研究团队通过敲除毒力因子调控蛋白编码基因vfr和三型分泌系统相关基因exoSexoT构建了减毒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作为肿瘤细菌疗法中的新型底盘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状态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切换与细菌内参与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第二信使分子环二鸟苷酸(c-di-GMP)的浓度密切相关。细菌胞内的c-di-GMP浓度高,细菌进入生物被膜状态;细菌胞内的c-di-GMP浓度低,细菌则进入浮游状态。

为此,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两个基因模块来实现对细菌胞内c-di-GMP浓度的控制,分别是:

(1)通过组成型启动子表达磷酸二酯酶PA2133来分解c-di-GMP,使细菌维持较低的胞内c-di-GMP水平,从而进入浮游状态;

(2)引入可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合成c-di-GMP的光敏蛋白BphS,近红外光照射可促进BphS表达,从而提高细菌胞内c-di-GMP水平,细菌进入生物被膜状态。

此外,为了实现治疗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团队为工程菌设计了第三种生活方式,即裂解状态,通过c-di-GMP响应型启动子表达裂解基因,可使细菌在c-di-GMP升高后进入裂解状态(图1)。这样,细菌的三种生活方式便均与c-di-GMP的浓度相关。

虽然通过合成生物学基因模块的设计,实现了将c-di-GMP的浓度变化与细菌的三种生活方式偶联在了一起,但是如何才能通过控制近红外光照射强度,来精准调控细菌生活方式的变化呢?为了厘清细菌生活方式与各关键基因元件之间的关系,团队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菌的生活方式进行了理论模拟。结果表明,影响细菌浮游状态的磷酸二酯酶PA2133上游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1)与抑制细菌裂解的抗终止蛋白Q上游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2)的强度会对细菌的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获得能够在不同强度的近红外光照射下呈现三种生活方式的工程菌,研究团队对上述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1和RBS2进行批量替换,并通过96孔光照装置对候选菌株进行批量筛选,随后利用显微镜进行验证,最终获得了近红外光精准调的的工程化菌株被命名为H017(图2)。通过层级性调控近红外光的照射强度可以编程H017的生活方式,当对H017施加中等强度-高强度循环的近红外光光照程序时,细菌将进入“生物被膜状态-裂解状态”生活方式循环。

“近红外光遥控器”,调控细菌时空给药,精准溶瘤

另外,研究团队将细菌裂解的触发基因Q连接在响应c-di-GMP的启动子PcdrA后,只有当细菌内c-di-GMP浓度累计到一定浓度时才能将激活裂解系统从而释放抗癌药物HlyE蛋白。同时,为了抑制细菌的特异性粘附,研究团队在系统中加入表达分解c-di-GMP的磷酸二酯酶基因PA2133,实现在避光条件下细菌无法在表面定殖(图1)。

为了验证工程菌的三种生活方式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团队首先在微流控通道中进行了细菌-细胞共培养的体外实验(图3)。当对指定区域的细胞施加中等强度-高强度的光照程序时,H017先进入生物被膜状态并大量定殖在细胞表面,随后进入裂解状态释放治疗药物造成细胞坏死。综合对照组的结果,研究团队发现细菌生物被膜状态的药物累积过程与裂解状态的药物释放过程是H017杀伤肿瘤细胞的关键。

在体外实验初步验证了H107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效果之后,研究团队将其应用在小鼠模型中近一步探究了H107对近红外光照射的敏感度和肿瘤治疗效果(图4)。

结果显示:

(1)在瘤内注菌后,避光培养三天组的小鼠肿瘤内的细菌数量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进入浮游状态生活方式的细菌难以在肿瘤内定殖;

(2)中等光强照射三天组的小鼠肿瘤内的细菌数量显著增加,表明进入生物被膜状态生活方式的细菌在肿瘤组织内的定殖能力大大增强;

(3)中等光强照射两天高光强照射一天组的小鼠比中等光强照射三天组的小鼠细菌瘤内数量显著降低,且肿瘤组织切片中能够看出明显的坏死区域,表明细菌裂解后释放药物并杀伤了肿瘤细胞;

4)中等光强照射两天高光强照射一天再中等光强照射两天组的小鼠细菌数量再次上升,这表明细菌在中等光强照射后,再次进入定殖生长状态。此外,在中等光强近红外光照射七天后,瘤内的工程菌仍然具有裂解能力,表明该基因线路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综合以上结果可知,不同强度的近红外光照射能够使瘤内细菌进入对应的生活方式并实现预期的功能,而通过连续改变的光照程序能够实现对瘤内细菌生活方式的持续控制。

最后,研究团队探究能否通过编程工程菌生活方式增强其肿瘤治疗效果(图5)。当H017仅作为药物递送载体时,高强度的近红外光光照能够使H017裂解释放药物,完成肿瘤治疗。团队在20天的实验周期内,通过8次注菌,有效抑制了肿瘤生长。接下来,研究团队通过光照程序对细菌的生活方式进行控制,以实现对药物累积和药物释放的持续控制。结果显示,在对小鼠施加两个循环周期的近红外光光照程序(中等强度2天-高强度1天)后,小鼠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而对照组无法抑制小鼠肿瘤生长。随后,研究团队进行了更长周期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小鼠的肿瘤生长均受到了抑制。值得关注的是,30%小鼠的肿瘤完全消失,而对照组小鼠的肿瘤则持续生长。以上结果表明,编程细菌生活方式在肿瘤的长期治疗过程中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在较少的注菌次数下获得更好的肿瘤抑制效果。

小小细菌,无限潜力,大大效益

综上,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动态规划细菌生活方式(浮游、生物膜或裂解)的遗传基因回路,通过对近红外 (NIR) 光的照明功率密度 (LPD) 的分级调节,精确控制细菌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粘附、定植和药物释放过程。近红外技术的深入组织渗透为我们在体内对细菌遗传回路进行时空和无创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此外,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近红外照明方案来规划细菌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可以精确控制细菌治疗肿瘤过程中的多个关键步骤,精确操控治疗药物的释放,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本项研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推动了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本项研究开发的细菌肿瘤治疗方法将在未来能为癌症患者节约开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荣荣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金帆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因,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长安私人资本、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多个项目的支持,并得到了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团队的大力协助。

来源: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胶水溅到角膜上怎么处理 角膜粘胶水视力模糊

胶水滴到眼睛会伤害眼角膜吗,胶水弄到眼角会怎么样,眼角膜被胶水灼伤,胶水溅到眼睛里会失明吗

原标题:“神奇胶水”可促角膜再生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李美燕团队与浙江大学贺永教授团队、上海大学张坤玺副教授等联手,致力于角膜创伤修复的研究并获得突破性进展。团队研发的光固化水凝胶“T.E.S.T”以透明、支持、无缝、坚韧的特点,助力角膜修复材料的革新。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生物医学领域期刊《生物活性材料》(Bioacti【【微信】】)上。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美燕副主任医师、魏若妍博士和刘畅博士后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周行涛教授、贺永教授及张坤玺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角膜短缺急需修复材料

角膜移植是角膜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然而国内外角膜供体材料匮乏,无法满足庞大的患者群体需求,临床治疗面临挑战。

角膜移植术缝线过紧或松脱均影响手术效果,术后更可能发生缝线相关散光、缝线感染、新生血管和植片排斥等一系列并发症。研发用于角膜缺损修复的替代材料具有较大临床价值。

目前已经有多种交联策略的明胶基水凝胶被用于角膜修复,其中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可实现光照下可控交联、原位成胶,可精确填充不同形状的角膜损伤,故应用最为广泛。

基于原位光固化的GelMA虽然具有一定锚定角膜组织的能力,但眼表环境湿润,GelMA可能过度吸水发生膨胀,导致其粘附不足,难以抵抗眨眼、眼球运动等频繁的外部刺激。因此,基于GelMA的角膜组织粘附水凝胶需要进一步改善。

光固化水凝胶可促角膜修复

基于角膜的光学、力学和生物学等特性,该研究开发的光固化水凝胶作为治疗角膜缺损的修复材料,同时具备透明性(Transparency)、支持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生成(Epithelium & Stroma generation support)、无缝性(Suturelessness)和韧性(Toughness)四大特性,简称“T.E.S.T”,将有力促进角膜修复。

该研究联合团队从临床应用的紫外线-核黄素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出发,开发可配合CXL应用的基于明胶、普朗尼克多功能纳米材料和I型胶原的复杂网络水凝胶,可在角膜缺损处原位成胶。

多重界面结合作用使“T.E.S.T”水凝胶能够牢固粘附在角膜组织。“T.E.S.T”水凝胶耐受性强,能承受各种外力作用而不会被破坏,可承受400毫米汞柱压强(远高于实际眼压)。

与原位光固化的GelMA相比,“T.E.S.T”水凝胶性质更为稳定,降解速度与角膜基质再生速度匹配,可支持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再生。

临床转化让更多患者获益

在兔角膜深度缺损模型中,将“T.E.S.T”水凝胶注射至基质缺损处,经紫外线照射后,水凝胶可无缝隙填充缺损并辅助角膜修复。在研究建立的角膜移植模型中,研究人员使用“T.E.S.T”水凝胶粘附角膜植片与植床,初步证实,该水凝胶也可以作为生物粘合剂应用于角膜植片与基质床粘附。

未来,该水凝胶有望用于人飞秒激光小切*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与受体角膜的粘附。“T.E.S.T”水凝胶可配合CXL应用,在圆锥角膜等角膜疾病治疗中同样具有应用前景。“T.E.S.T”前景光明,不过要应用于人角膜疾病的治疗,还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团队将全力以赴,做好科研及转化,让更多患者获益。

稿件原文发表在4月12日 《健康报》 医视野版面

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李美燕 魏若妍

编辑:王建影

审核:谭嘉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别忘了把“健康报医生频道”设为“星标”哦~

重磅 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公布

实践 把一个常见临床难题变成国家专利,这位县医院医生做到了

关注2022年度中国十大医学科技新闻

观点ChatGPT将为医疗带来怎样的改变

关注小猪佩奇“跳泥坑”和过敏疾病有关?看中山三院科普团队如何就此“做文章”(附作品链接)

学法并发症引发的法律纠纷,一文说明白

关注两会丨王辰委员:体现“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设立国家医学健康科学基金

关注两会 | 吴楠委员:医学队列研究期盼长期稳定支持;探索将健康体检机构纳入医联体

技术这种超声技术能让女性盆底问题直接“现形”

研究一人中招全家中招?以家庭为单位防控幽门螺杆菌势在必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